主簿,是封建社会官府里的一个职务,它大约起源于我国汉代,这个职务在县一级,是知县的下属。在宋代,主簿主要负责出纳官物、销注簿书等事务,管理的事情很烦琐,位置也很重要,因而,刚从科举进入仕途的人一般都放在这个岗位锻炼。在北宋时期,曾经有三位历史人物担任成武县主簿,在成武的历史上留下了一缕令后人追寻的书香文脉。
先看一首有名的宋词《点绛唇·感兴》:“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这首词就是曾任成武主簿的王禹偁到长洲(江苏苏州属县)任知县时的作品,是他唯一存世的词作。封建社会历代以来,从成武县任职走出的官员,名气最大的无疑要数大文豪王禹偁(954—1001)了。他是济州钜野人,字元之,北宋名臣、白体诗人、散文家,因晚年被贬黄州,世人称为“王黄州”。王禹偁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学史上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诗作和文章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抱负、畅叙友情,风格清新、浅近平易,一反宋初诗文的浮华作风,是宋代最早提倡继承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的诗人,也是宋初从理论和创作上表现现实主义的唯一作者,他的作品开宋代诗文风气之先。《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他是北宋第一位载入文学史的诗人和文学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王禹偁以省试第一名的身份获得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资格,在殿试中中乙科进士。按当时规定,乙科进士授判、司、簿、尉等职务。这年七月,王禹偁被派到了和家乡相邻的成武县担任了主簿的职务。宋代的县主簿是九品官,主要职责是协助知县处理政务。据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记载,主簿“掌县之簿书,凡户租之版,出内之会、符檄之委、狱讼之成,皆总而治之,勾检其事之稽违,与其财用之亡失,以赞令治,盖主簿之为职如此。”在成武县,初涉政界的王禹偁感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无处诉说,只好通过诗文来抒发自己郁闷的心情。目前,可以查找到他在成武县所作的诗作主要有《成武县作·书怀》《释褐诗五首》《寄砀山主簿朱九龄》《寄宁陵陈长官》《寄金乡张赞善》《寄鱼台主簿傅翱》等十首。朱九龄是和他一起的同榜进士好友,被派到安徽的砀山县任主簿。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后来朱九龄到了嘉兴任知县,王禹偁曾作长诗《送朱九龄》相赠;陈长官是今河南商丘宁陵县的知县,长官是对知县的尊称,名字已不可考。张赞善是金乡县人,该县与成武相邻,张赞善是个孝子,他年纪轻轻就进入了仕途,因为父母年纪大了,他选择了辞官归家,侍奉父母、种田自足,王禹偁非常钦佩他。从这些诗中可以发现,一开始,王禹偁是不适应官场生活的,在他给好友们的诗作中可以很明显看出来。在成武县,他还写了三篇有名的文章,分别是《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送鞠仲谋序》。从《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中,我们可以明确知道他的心路历程。从开始任职时《释褐诗五首》中所表现的“宦情销已矣,时梦钓鱼滩”的退隐思想,到文章中“不以位之高下、身之贵贱,在行乎道、利乎民而已矣。”的为官志向,可以看出,成武县已经成为他思想转变的重大转折点,为他以后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基础。思想转变后,他积极工作,得到了单州推官柴成务和县令崔惟宁的高度赞赏。
《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的写作背景是因为为皇帝修建行宫。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四月,泰山民众请宋太宗赵光义封禅泰山,于是宋太宗下诏于当年十一月行封禅,并修自京师抵泰山的道路。而成武县是从京师汴梁到泰山的必经之路,于是,成武县大兴土木,开始为皇帝封禅修建泰山行宫。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当时的风俗和礼仪,王禹偁在泰山行宫主殿上梁时,写下了《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这篇文章采用骈体的写作方式,整篇文章对偶完整,叙事清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骈体文,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宽广的知识面。这篇文章对现在来说,有两个历史研究价值。一是记录了当时的上梁仪式,为研究当时的风俗仪式提供了重要佐证。旧时营造房室上梁时,总匠师要用馒头从梁上向四面抛掷,并诵上梁文。文章中,王禹偁写道:“抛梁东,东去金根御六龙,祥云未出参天岳,喜气先生见日峰。抛梁西,西来凤盖拂云霓,祈福不劳藏玉牒,礼天须至用金泥。”其下还有“抛梁南”“抛梁北”“抛梁上”“抛梁下”等吉祥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宋代建筑仪式场面。二是为光武帝刘秀到过成武县提供了佐证。在文章中,有“乡号汉泉,武帝东封之井”的描述,光武帝刘秀东封泰山,曾经路经此地,喝了此地的井水,时人纪念此事,命名此地为汉泉乡,至宋代仍有此事流传。据笔者考证,汉泉乡即今成武县文亭街道旗杆李庄,这也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史料价值。十一年后,王禹偁还提到这个行宫,在《单州谢上表》中写到 “臣之本郡实有行宫”,并希望在封禅泰山时能为太宗“导引皇舆,扫除御路”,让太宗下榻于此。
《送鞠仲谋序》的背后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孝行故事。鞠仲谋的家乡是山东高密,当初在开封考进士时,认识了王禹偁,两人志趣相投,成为好友。为了将他的亲人们归葬祖坟,他放弃科举考试,把祖父母、叔父母、堂兄五位亲人从外地迁葬回高密,他“捧土起坟,扶丧万里”的孝行壮举,被传为佳话。就在他回高密的路上,顺道拜访了好友王禹偁。王禹偁听后大惊,深为感动,在这里住了几天后,鞠仲谋东行,于是,王禹偁写下了《送鞠仲谋序》。
王禹偁是一个高产的文学大家,他的诗作和文章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读后会知道他为什么写这篇作品、在哪里写的,而且有的还写明是给谁的。这和如今的新闻报道有些类似,也给后人开展文学、史学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从反映现实上看,他无愧于文豪的称号。 张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