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郓城县玉皇庙镇李湾村村北,流淌着一条河流,像一条玉带,又像一条长长的水龙,蜿蜒地从西南方向游来,经过村边的时候陡然变宽,生出一潭碧水,柳枝倒垂,绿色掩映,清风惬意,闲人垂钓。据当地人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王河。
说起赵王河,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在山东、河南、河北有许多地方河道称“赵王河”,本文所要探访的赵王河,为该河出菏泽后东北流的一支,也是比较贴近历史记载的一支。这条河流源远流长,要说清楚,还必须先古后今,先远后近,慢慢梳理。
赵王河,古称灉水,又名澭水。古曹州八景之“灉水荷花”云:灉水,又名澭水,原自安陵沿古济水道入曹州境。明《兖州府志》《山东通志》、清康熙《曹州志》、清乾隆《曹州府志》、清嘉庆《大清一统志》、清光绪年《新修菏泽县志》、民国《菏泽县乡土志》,介绍澭水走向均与地图所标赵王河相同,因此,澭水就是赵王河。
灉水之名,首见《尚书·禹贡》:“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
澭水之名,首见《诗经·尔雅·释水》:“水自(黄)河出为澭。”赵王河自黄陵岗出黄河,古人依经典,故称此河为澭河,是官称。
相传北宋末年,宋金联合灭辽后,金朝南犯宋朝,赵构被金兵追赶至此,坐骑一跃而至对岸,故称赵王河。还有一种说法是此河与北宋的一位王爷有关,由于北宋的国姓为赵,故名赵王河。
据清嘉庆版《大清一统志》山川下记载:“灉河,旧为黄河支流,在曹州府城南二十五里。自直隶东明县流入,又东北经郓城县西南四十五里又北经濮州东南,又东北流入寿张县界。”
1997年版《菏泽地区志》载:“1368年,(黄)河决双河口(今双河集),分水东流,成为赵王河的雏形。1430年,黄河决金龙口,自金龙口东北流至长垣、东明,至菏泽双河口分为二支,北支东北流,经鄄城闫什口、红船口,梁山县李家桥、黑虎庙,北至张秋镇注入运河。从此,赵王河的行道完全定型。”
通过以上记载可知,赵王河大致呈东北走向且经过郓城。其中,“东北经郓城县西南四十五里”及“从鄄城闫什口、红船口至梁山县李家桥、黑虎庙”的记载,证明该河自郓城西南流向郓城东北,加上实地勘察与乡土传说,则玉皇庙镇李湾村北之河道,当属赵王河无疑。
赵王河曾经作为漕运水道而兴盛繁忙。相传,当年宋江从梁山返乡,便从此河经过。明朝时,黄河决口黄陵岗(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夺道灉水,淤积河道,上游日湮,致赵王河漕运不兴而渐渐废弃。加上两岸不断的围河造田,田进河退,以致踪迹难寻。
古时候,赵王河每到夏季,河道两边遍植荷花,荷香四溢,给过往的旅人带来惬意的清香,形成著名的“灉水荷花”,为古曹州八景之一。史书记载,灉水自金堤往东,“野水相连,潴于故道,中生菱荷,盛夏花展,香闻数里”。清人书画家段云襄有诗云:剩水春来接,新荷夏自花。色分溪女艳,香入野人家。此盛景,历明清数百年,晚清方绝。据李湾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讲,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两岸的荷花仍然很多,而且还有很茂密的芦苇丛,河道宽阔,风景宜人,被称为“金帮银底”。
今日再去赵王河,昔日的灉水野泽、古堤碧水已不见,荷花飘香也无踪,只剩下眼前一望无际的旷野和翠绿掩映的村落,偶尔可见一些残废的河道和零星的潭水,引起人的无限遐思。
其实,赵王河在郓城境内并没有完全消失,事实上,逐渐湮没的是赵王河北段,而南段改道后依然存在,并逐渐重整旧日气象。据《菏泽市地名志》载:黄河改道后斩断河道,此河断流,南段沿黄河大堤泄水,自成河流,为宋金河。因此,今日宋金河即为原赵王河。如今的宋金河,荷花盛开,芦苇茂密,百鸟翔集,绿意盎然,早已成为郓城人的休闲胜地。 冯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