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漫步在郓城县国有何庄林场,浓郁的绿色把这片大地覆盖,树龄接近30年的杨树片林下是栽植的牡丹,空气沁人心脾。在这里,可以看到水流清澈的河道、壮观的人工林、迷人的景色。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郓城县国有何庄林场做好扩绿、科技赋绿、延绿“三绿文章”,助力乡村振兴的辛勤付出。
扩绿: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这7300亩林场,在何庄林场人眼里,是汗水累积的林海,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何庄林场人对这一数字的内涵理解得很深刻。
“林场内培育树种达56种,森林蓄积量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4.2%,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三代务林人70多年的艰辛努力。”郓城县林业局局长曹务鹏介绍。
据悉,何庄林场为黄泛冲积形成的河滩沙地。地势不平,不便于农业生产,土壤主要为沙土,土地瘠薄、盐碱。2018年改革前全部是杨树,改革后进行了以桃树为主的经济林建设,根据生态修复需要,又引进了乡土树种、绿化树种、生态保护树种资源。
何庄林场场长刁爱国带领林场员工已在此坚守27年,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到两鬓染霜,这期间有欢笑,有汗水,也有泪水。他说:“2001年,刚到郓城县林业局工作时,林场几乎都是沙土路,自行车根本骑不动。这几年生态环境好多了,路也好走了。今年是林场改革攻坚年,我们承担了郓城县林业改革攻坚项目——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价值转化。”
林场1949年5月建场,1990年林地面积是6985.15亩,2018年后国有林场改革,林场和苗圃合一,变为7300亩。
目前林场东西分布20公里,其核心林区有不间断5公里。百里林场,春天数十里桃花、牡丹花在林海中盛放,西沙河和引黄干渠清澈明净,广袤的高标准农田舒朗开阔。
赋绿:增加林产品供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木育种专家黄秦军在黑杨育种领域国内领先。2023年,他在何庄林场筛选出代号为“28—5”的杨树新品种,它具有树干直、长势旺、抗逆性强、适应区域广等优点,有望被审定为国家林木良种。
林场重视林业科技,承接了省林科院、省农业大学科研项目,建设了杨树品种测定林、无絮杨示范林基地等。
在无絮杨树品种鲁林9号工作中,林场每年培育10余万株杨树苗推向社会,逐步改善杨树飘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林场的技术推广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刁爱国弯下腰,摘下几粒牡丹籽,向记者介绍:“林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木本粮油,是国家林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并在林下景观开发利用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尝试。2018年以来,开始在较大树龄的林下种植油用牡丹、草决明等中药材。乔灌草结合不仅促进了林木的生长,降低了森林火灾隐患,还培育和增加了林间非木资源,对林下植被修复、水土保持、风沙抑制有着显著效果。”
延绿:环境美百姓富
何庄林场的7000多亩林海不仅释放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还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彰显出强大的社会效益。
穿行在双桥镇何庄林场占地400多亩的经济林下,桃树果实累累,宠物饲草猫薄荷等绿意盎然。何庄村是林场的老驻地,经济林以租赁托管方式进行管理,激发经营活力。2021年,何庄村被评为国家森林村居。
林地集中分布在县城北沙河(西沙河)两侧,共23块林地,覆盖了7个乡镇36个村庄的沙化土地,不仅使南北沙河两岸10万百姓免遭风沙肆虐之苦,享受到生态效益红利,还为20万亩粮田安全生产防风固沙建成了绿色屏障,而且丰富的林间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空间资源。
去年9月,在郓城县林业局和双桥镇党委领导下,采取“林场支部+村支部+党员+合作社”形式,带动何庄、仝楼等村庄的村民在郭庄工区成熟林下培殖食用菌50亩,亩增产值1万余元。
刁爱国说:“林下播种花海,增加了林地林间色彩,吸引更多人来旅游,周边经济活动丰富了,群众的腰包鼓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能综合治理,只有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把林业这一滴水融入社会发展这个大海里,才能把林业效益真正体现出来。独木不成林,只有融入乡村振兴,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给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森林产品,才是林场的价值体现。”
文/图 记者 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