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楼位于郓城县城南约15千米处,属郭屯镇管辖,距镇驻地约2000米。
清朝前期这里是3个自然村。清朝晚期,因村落联成一片且3村共建围墙而合为一村。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祖肇居青州诸城临阳社庞故庄张胡同。明朝景泰年间(1450一1456年)迁郓邑南25里郭官屯居住。明朝天顺年间(1457一1464年),五世祖武公由北盐厂村迁此,在玉皇庙村西南圈砖井1眼食水种菜,在庙东盖瓦屋建村。为祈求永远丰收,取村名永丰集。
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董氏六世祖董文渊、董万忍二人由郓城南1500米东董店迁此,置田800余亩,于永丰集西居住,并于村南圈砖井1眼食水种菜,建董寄村。
郑氏七十四世祖郑怀深、郑怀玉,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由济宁南30千米南阳湖东郑家堰迁到这里,取村名郑家庄。
自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永丰集村民种菜者较多,村名由永丰集演变成张菜园。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前后,张氏十二世祖张炳在布袋街北盖起楼房,张菜园又演变成张家楼。
到清朝咸丰年间(1851一1861年),张家楼、董寄村、郑家庄3村住宅连成一片。为御贼防洪,三村村民联合在居住地外建围墙。围墙建成后,3村合成1村,因为在西面有个张楼村,所以按方位取名东张楼村。
明清时期属郓城县南六里高鱼乡(南玉皇庙)。清朝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属郓城县辛庄集里,1928年归郓城县四区云树乡,1940年属郓南县四区。1942年属郓鄄巨菏办事处,1943年属临泽县,1944年属郓巨县。1946一1951年改归郓城县四区,1952年属郓城县第五区,1955年为东张楼区,1956年成立东张楼高级农业社。1958年农业社改东张楼大队,归武安公社。1962年三村分治,东张楼归郭屯公社管辖。1979年按方位分为东张楼南、东张楼北2个大队。1984年改为东张楼南、东张楼北2个村民委员会。1985年又合为一个村民委员会,隶属郭屯镇。
在东张楼,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张氏九世祖张廷瓒,家庭虽然富有,却志向远大,常年外出经商。清朝顺治初年,天下刚刚太平,张廷瓒就带领生意伙伴,去济宁南部做棉花布匹买卖,常常把布销出去,再收购棉花带回来。
有一年临近年关,张廷瓒在济宁南部销布购棉,住在鲁桥客店。一天晚上,在店内犯愁。客店主人观察到这情况,问道:“客官,看你愁眉不展,有什么难事吗?”张廷瓒答道:“眼看就要过年,赊出去的布还没收回来钱,怎么回家?”店主说:“你可到当地郑家堰去,请郑五爷(郑怀深)出个主意。”
于是,张廷瓒和伙伴前往郑家堰拜访郑怀深。通报了姓名住地,寒喧几句,郑怀深问道:“张兄有何吩咐?”张廷瓒回答:“将要过年,赊出去的布钱尚未收回,请五爷赐教。”郑怀深说:“五湖四海,皆为兄弟,不必客气。”张廷瓒拿出账本,郑怀深接过看了看,接着吩咐家人,带领张廷瓒的伙伴前往赊布的人家要账。告诉他们:“赊布的人是郑五爷郓城的朋友,要赶紧凑钱,不要拖欠。”而郑怀深和张廷瓒在家中谈天说地,相见恨晚。
每到一处,听说是郑五爷的朋友,都赶紧凑钱,很快就把钱收回来了。
张廷瓒感激不尽,年后,带领伙伴拿着礼品,前往郑家堰,专门酬谢郑怀深,郑怀深也有回谢。一来二往,郑、张两人成为至交。
一次,郑怀深来永丰集游玩,张廷瓒说:“郑兄在家闲居,不如迁到这里,你我朝夕相处。”郑怀深答道:“我也是这样想的。”郑怀深带领郑立柱、郑宝柱两个儿子与堂弟郑怀玉,于清朝顺治10年(1653年)来到这里,置买田地1000余亩,在永丰集南500米的地方,盖了几处宅院,郑怀深父子3人及郑怀玉各住一处,建立郑家庄。
至今张、郑两姓绵延300多年,人口数千人,郑怀深在济宁郑家堰遗留饮马石槽还完好无损。郑、张二姓的后代,谨遵祖训,世代友好,和睦相邻,在当地传为佳话。
现在的东张楼,有721户,2205人,4860亩耕地,交通便利,经济发展,人们安居乐业,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