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0日
第A6版:人文菏泽

祝桥:著名爱国志士祝璧臣的故乡

魏建国

祝桥村位于郓城县西北部,距原县城13千米,属玉皇庙镇管辖,距镇驻地4000米。

元世祖二十五年(1288年),施氏到这里建村。当时村庄处在河的岸边,人们往来不便。施氏在河上修建了一座小木桥,桥面上用草铺垫,所以村名就叫施家草桥。祝氏迁来后,祝氏祖邦实、邦宠等人,四处募集钱款,在草桥的基础上修建石桥。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竣工,方便了人们通行。人们都称此桥为祝家桥,该村也随之更名为祝桥。

清末属郓城县宋西里,1928年属八区赵河乡。1946年属郓北县五区,1949年属郓城县八区,1952年归十二区。1958年初属玉皇庙乡,同年秋改属水堡公社,同时建祝桥大队,1961年改属玉皇庙公社。1978年按方位分东、西两个大队,1984年改为祝桥东、祝桥西两个村民委员会,属玉皇庙镇。1987年2月,两村合并,称祝桥村民委员会,仍属玉皇庙镇。

祝桥因爱国志士祝璧臣而闻名华夏。

祝璧臣(1892一1977年),字锡璜,号金亭,湖北省预备军官第二学校毕业。历任国民党(桂系)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等职,驻防江西。1936年,因看不惯国民党派系林立,贪污腐化,借母病故奔丧为名返回郓城,从此脱离了国民党。

1938年5月,当时的国民党郓城县县长王念根借抗日为名,扩充私人势力,成立了自卫团,自封司令。王念根企图利用祝璧臣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崇高的威望,挖空心思要将他拉到麾下,为其卖命。王念根三顾茅庐,祝璧臣出于爱国热忱,受聘出任副司令。自卫团辖9个区大队和一个保安营,共5000余人,4000余枪支,日常军务、训练、指挥均由祝壁臣主持。王念根有意把自卫团变为私人武装,图谋拉走这支队伍,投靠汪伪政权。祝璧臣识破他的阴谋后,决心驱逐王念根,保住这支民间武装。于是率领自卫团把王念根包围在郓城县城内,最终迫使国民党山东省当局将王念根撤职。

1939年1月,日本侵略军及汉奸县长刘本功大举进犯郓城,郓城沦陷。刘本功把祝璧臣的侄子抓起来做人质,逼迫他投靠日伪军,并派人商谈条件。祝璧臣告诉说客:“人被你们抓去,要杀要剐由你们,想以此逼我投降,办不到!”祝璧臣暂时将自卫团转移他乡,最终保住了这只武装。

1939年3月2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所属六八六团到达郓城境内轩楼、状元张楼一带。祝璧臣主动拜见了罗荣桓(时任师政委)、陈光和杨勇(时任团长和团政委),表示要全力支持八路军,为抗战尽全部力量。在著名的“樊坝战斗”中,祝璧臣率自卫团承担了攻打樊坝外围“钉子”(指岗楼)的任务。他指挥果断,密切配合,肃清了樊坝外围的“钉子”,为“樊坝战斗”获取全胜立下了战功,受到罗荣桓政委的赞扬。

1939年春,祝璧臣主动要求,让自卫团的干部参加杨勇举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接受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参加训练班的保安团成员大多被发展为共产党员。训练班结束后,祝璧臣率自卫团跟随杨勇转战郓城东部、梁山县、汶上县一带,帮助共产党八路军建立“郓东办事处(郓城县抗日政府的前身)”,并积极筹措粮款,支援八路军。

抗日县政府建立后,他把保安团全部移交给杨勇部队,编入八路军序列,并献出全部军用物资,为八路军输送了新的力量。

祝桥出生的祝璧臣,拥护共产党,支持八路军,搭起了军民团结、共御外敌的“桥梁”。

他这一举动,在山东、江苏、河南等省份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运(河)西地区抗日武装的扩大,起了重大作用。他的抗日爱国行动受到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的称赞,被誉为鲁西南抗日民族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祝璧臣先后任北京市西城区和北京市政协委员,继续为爱国统一战线做贡献,1977年病逝于北京。

祝桥村东西长1300米,南北长1000米,有980户,3018人,5295亩耕地。

现在的祝桥村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