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9日
第A6版:人文菏泽

坚守传承 音韵飘香

—— 探访省级非遗项目何堂村北词两夹弦剧团

传承

化妆

吹笙

闲暇时光自娱自乐

“这个指头应该放在这里,拉弓时要成一条直线……”近日,在郓城县侯咽集镇何堂村,76岁的省级非遗项目北词两夹弦传承人何心灵正在手把手传授7岁男童郭成睿“头把弦”的弹奏技艺。温暖的阳光照射在一老一小身上,让周边的村民们感到格外温馨,北词两夹弦这项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在春日的阳光里得以传承和延续。

北词两夹弦作为鲁西南独有的地方剧种之一,节奏紧凑,音色亮丽,跌宕起伏,苍劲厚重,极具民间韵味。明末清初,两家初具规模的北词两夹弦戏班分别在郓城县双桥乡唐庄村和侯咽集镇何堂村相继结社而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四弦胡琴(两根马尾中间夹着一股弓弦),郓城民间称之为“四弦”,“四弦”就是今天统称的“两夹弦”。

75岁的何堂村北词两夹弦剧团团长何传力介绍,北词两夹弦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其剧目、表演、音乐雅俗共赏。乾隆皇帝曾手书折扇赠予北词两夹弦剧团,题诗“临清逢清星,星伴北词声。夹弦尾成韵,运河波涛空。”从此,北词两夹弦名声大振。

1939年农历正月十六,罗荣桓和陈光率东进支队秘密进入郓城县,打下日伪盘踞的樊坝据点之后,郓城县委书记梁仞仟率北词两夹弦“烽火剧社”,为凯旋的六八六团杨勇部唱戏祝贺。一曲《安安送米》唱毕,罗荣桓上台握住扮演青衣、小生的程知晓和何先兆的手,感慨地说:“好听,有韵味,北词两夹弦,有生活,是典型的民间戏。你们的戏为我们的战士上了一堂阶级教育课,我们一定要在山东站住脚,赶走日伪土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时,郓城县府率北词两夹弦戏班慰问部队,演唱的传统剧目《武家坡》,邓小平、刘伯承听得连连点头。作为郓城支前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词两夹弦剧团一年后又去了淮海战役前线,代表郓城人民慰问浴血奋战的华野和中野指战员。

2009年,北词两夹弦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何堂村北词两夹弦剧团有20余名团员,年龄最大的团员已经88岁,他们自掏腰包,置办戏服,购置舞台车,闲暇时就会聚在一起。“我们不图挣钱,就图一个乐呵,就想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再传下去!”何传力说,如今,人们对传统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淡漠,传统戏剧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宝贵的技艺传承越来越难。 文/图 记者 仝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