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楼村位于郓城县东北部,距原县城17.5千米,属张营街道管辖,距张营街道驻地10.1千米。
明朝燕王时期,赵氏和齐氏共同建村,取名庄头铺。明正德年间(1506-1512年),唐氏祖从阳谷县迁居郓城城东庄头铺,因唐氏族在村内盖有楼房,又取名唐家楼,简称唐楼。嘉靖年间(1522—1566年)唐姓又分一支到村前建村,所以唐楼村按方位改名为后唐楼。
清末属郓城县庄北里,1928年归郓城县二区大人乡,1940年—1947年归郓城县二区。1958年建后唐楼大队,属刘官屯公社。1962年改属大人公社,1975年又属张营公社。1984年初建后唐楼村民委员会,属大人乡。2001年2月乡镇合并,属张营镇,2019年7月,归属郓城县张营街道。
据考证,老郓城县城旧址在后唐楼村西北1000米处,村南面的大人村曾出土一石碑,碑文有“离城五里戴家集”的字样。村北面的商白村有一石碑,碑文有“离城三里白家垓”的石刻。
后唐楼村东侧有一座堌堆庙,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庙呈元宝形状,占地3亩。庙上雕龙碑记载:清朝道光十四年重修堌堆庙,碑文有“庙中、前有关帝大殿,后有观音阁”字样。庙里有一个古老的大铜钟,钟身有“离城三里庄头铺”等字样。此钟重量达935公斤,历经500多年日月星辰、风霜雪雨的变化,依然字迹清晰、声音洪亮,没有任何斑驳锈迹。种种迹象表明后唐楼村附近就是古代郓城县的县城。
新中国成立前后,村西有一条南北大道,名曰“盐车路”,这条路北起北京,南至大别山,是运送钱粮、食盐等战略物资的,是通往曹州(现在的菏泽市)的战略要道。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首战郓城,就从这条路上经过。村北有一条东西路,名曰“小官路”,这条路西起濮州(现在的濮阳),东到兖州、济南,是通往濮州和兖州的必经之路。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公路事业的迅速发展,“盐车”路和“小官路”不复存在,在村西北1000米处仍有两条路的路迹,可以看出两路在此汇交。据村里年长者讲,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目睹了各地的商贾在这里来往不断,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一派欣欣繁荣的景象。
传说江南有一术士,知地理,识风水。在这里路过,看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他让随身携带的金猪拱地。一夜间,把3亩平地拱起一大土堌堆。时间不久,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淹没了村庄,全村村民逃到土堌堆上面,避开了洪水,保住了生命。洪灾过后,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在堌堆上面修一庙宇,永远纪念那位江南术士。
后唐楼的村北有丰收河与郓新河交汇,东与济宁市梁山县方庙镇接壤,南隔一分干沟和前唐楼相望,一分干沟和郓城新河在村南交流,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唐楼村呈长方形状,南北长590米米,东西长390米,全村有唐、孙、吴3姓, 350户,1241人,2130亩耕地。
如今的后唐楼,村内大街小巷整洁干净,鸟语花香。村外河面上波光粼粼,鱼贯而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魏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