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行
2020年底,菏泽8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170.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6万滩区群众圆了安居梦,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在5年过渡期内,菏泽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逐步实现由集中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任务
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发展基础仍然较为薄弱,部分脱贫人口存在着返贫风险,要坚决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菏泽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全面排查工作,逐村逐户逐人进行拉网式排查;扎实做好黄河滩区迁建及后续帮扶工作,加快滩区产业发展,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把昔日贫困的黄河滩变成“幸福滩”;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提高在教育、医疗健康、住房、饮水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让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脱贫基础上,菏泽市深化产业提升扶贫行动,发展农村小型基础建设项目,大大增加归属村集体的扶贫资产;扎实开展省内协作和社会帮扶活动,安排财政协作专项资金,实施协作项目;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坚持摘帽不摘帮扶,49857名帮扶责任人坚守工作岗位,定期开展入户走访,继续做好帮扶工作。
接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低收入人口是过渡期内常态化帮扶对象。菏泽市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分层分类(低保、特困人员、失能、半失能等)落实帮扶措施,提高救助金标准;建设扶贫车间就业问题,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加大职业培训补贴力度;开展“就业援助月”“稳岗留工”“春风行动”等专项就业帮扶活动,提供就业岗位。
确保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思考
防止规模性返贫。目前菏泽市有脱贫享受政策人口36.6万,仍面临艰巨的任务。要制定防止返贫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脱贫村发展面临的技术匮乏、资金缺乏、人才缺少等问题。要确保政策的稳定性,保留的政策在新政策出台前依然有效,临时性政策要优化整合,也可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尤其是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对符合标准的按程序纳入帮扶对象。
强化体制机制衔接。要建立与衔接工作相适应、可执行的制度体系,可借鉴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领导体制。要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深度融合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相关职能,健全完善乡镇、村级乡村振兴机构。要继续发挥驻村工作制度优势,稳定乡村振兴机构队伍,妥善安置抽调人员,做好新老岗位的工作衔接,确保平稳过渡。
产业、就业双发展。产业和就业是推动衔接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产业,要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加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要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各乡村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支持、保障发展态势良好的特色产业加速升级。要开发农业新业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互联网+传统手工业”等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对就业,要加强对脱贫人口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工作素质,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要开发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劳动力。要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增强对返乡创业人员的吸引力。
激发内生动力。要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农民权利,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衔接工作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优化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要激发振兴乡村的人才活力,建立完备的人才引用、使用、管理、培养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菏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