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存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总结我市经验,积极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菏泽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批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路径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牡丹区的花卉产业、曹县邵庄镇的叶面菜,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加经营效益,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数字赋能驱动型。曹县电商、牡丹创意家居小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使网上开店、“直播带货”、网上定制等成为新农活,推动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快速成长。
园区融合引领型。成武县九女集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巨野县龙堌镇的乡村振兴产业园,通过建设省级产业园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美丽乡村示范型。东明县的武胜桥镇、巨野县的柳林镇,坚持城乡统筹、突出特色,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设成方连片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展现出乡村发展新气象。
土地综合开发型。鄄城闫什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定陶区马集镇的新型社区建设,利用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政策,撬动工商资本进入乡村,充分整合乡村各类资源,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既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又发展了现代农业。
党组织联建共建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成立国有公司平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构建集体与农户之间新的连接机制。单县李新庄镇的党建示范片区建设、定陶区半堤镇的国有公司发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菏泽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产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现代高效农业比重低、规模小。各县区主导产业发展不明晰,缺少特色和发展规划,没有形成“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产业发展缺少组织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品牌带动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区域或全国品牌,从而导致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由于村庄、农户居住分散,资金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矛盾凸显。农村道路、厕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后续管护机制尚未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乡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整体文化素质和组织能力较弱,影响带动群众发展的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村级班子服务群众意识差,服务能力和带富能力弱,凝聚力、战斗力不强。
菏泽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在县域内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促进县镇村联动发展。一是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提质增效。二是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三是推动农业融合发展。要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三大乡村产业。
积极开展乡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是规范稳妥开展村庄建设。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坚持硬件软件并重、外在内在统一,积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二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系统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积极探索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统筹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水电路气信等设施同规同网,持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强调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提升村级党支部的组织力为重点,着力培养提升带头人的眼界和能力。二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选好带头人,选对路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切实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三是推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建设。在村级党支部的领导下,发展村级自治组织,提升自治能力。树立道德模范,弘扬乡贤文化,营造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 (作者单位:中共菏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