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09月23日
第A6版:文学副刊

寻幽三水源

出潼关

到达三水源的时候,暮色渐起。车子在一处荷塘旁停下,临池暂坐,荷塘的气味扑面而来。这是熟悉的味道,空气中有荷叶浓郁的苦涩味道,也有涵养了多种动植物的水池的味道。小时村前曾有大片的荷塘,我的童年便在一块块方塘间的埂上穿行,其中气味再亲切不过。

山中气温比城中要低三度左右,仲秋时节傍晚已经分外有凉意。塘中竟有荷花仍在开着,莲蓬有的已经成熟,有的尚在青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很好的句子,而文章第一句却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济南来三水源的路上,我的心里也是不安定的,有一篇稿子尚无思路,始终像石头压在心头,生怕负了这山中清风明月。

当晚,我们住在山上的“星空部落”,沿着密林中的小径,拐过几个弯,分别到达自己的房子。这些房子相距较远,“隐蔽性”极强。在房间看景区宣传页,才明白“星空部落”的意思:从远处看,这些房子像一个个伏在地上的银色甲壳虫,又像广袤太空里的星球。同行的吕老师说,他不久前曾在这里住过一晚,可能是空气中氧气含量太高,竟然兴奋得没睡着。这话听起来似乎太凡尔赛了些。

房门所在的一面墙其实是一块落地玻璃,因为私密性太好,我没有拉窗帘。侧卧在床上,透过玻璃能看到山的轮廓,星星很多很亮,半圆的月亮洒下清辉。我想起在一所山村中学读书的时候,冬日里要借宿邻村的人家。很多夜晚,躺在床上,透过窗子,看到的也是这样的夜色和月光。

各种虫在屋外吟唱,一会是独唱,一会又是合唱,远处的山上竟传来猫头鹰的叫声。这种叫声也是我少年时代经常听到的,已经很多年未曾听到。一切都很舒服,一点都不想睡。忽然听到一阵较大的声响,像是房角有石头被翻动,想必是动物在活动。我不怕自然界的动物,若不是忌惮蚊虫侵入,我宁愿把玻璃门打开,让清风与月光一起进来。

睡得晚,醒来也晚。六点多,门外树木已经被阳光照得发亮,端一杯水出门,凭栏远眺,视野之内全是山,一重重;全是树,一片片;尽是绿,一捧捧。太阳刚刚攀过山头,多么美好的一天。

有了初体验,再去细品味、深探究。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处鲁山西麓的淄博市博山镇,位于淄水、汶水、沂水三条河流发源地,故名三水源。这里曾孕育出博大精深的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有山一样厚重的历史。看到景区宣传页上用毛体字写下的“三水源”,我本能地想到“饮水思源”。景区设有乡村振兴党建文化园,展示着英雄事迹、农村变化,承载着推动时代发展的使命。

早饭后与景区老总郑建水座谈,这是一位壮硕的山东汉子,红脸庞,厚嘴唇。他跟我们介绍,该度假区项目已经开展12年,前十年只做了一件事,种树,种树!他考察了国内二三十家规划设计公司,心中一直怀着一种想法:中国北方的山多是缺水少绿,二者少一就失去了灵性。于是,他让当年的荒山秃山变成密林氧吧,又引水上山,设计了瀑布、喷泉、湖泊、溪流、小河,山就有了灵魂。如今,项目投资2.6亿元,流转九个村,打造出一片绿色的水乡竹海。

三水源的成长,也是与村庄和村民融合的过程。当地一百余名群众成为工人,在景区不同岗位就业。他们或许文化程度并不高,却显然接受了规范的培训,他们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游客交流,在任何地方与游客相见时都会笑着说一声“您好”。在位于核心区的五老峪村,三水源行政总监蒋勇带我们走过大街,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正在门前晒玉米,老人家安详地打招呼。眼神和言语之间,尽是热情。

我也出生在这样的山村,我的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在三水源,那些村庄街边的老人,那些变成工人的农民,更让我有所思。很多人说郑建水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我想,大可不必对一个企业家讲情怀,情怀只是一个基础,并不足以成为坚实的支撑。首先企业要能挣到钱——具有较好的赢利能力,才能让那上百个家庭跟着过上好日子。

对于文旅项目,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就赢得未来。三水源显然很清楚这一点,在保护和打造好自然景观的同时,景区不乏时尚元素,一些网红打卡点,让人置身于巧妙的造型设计中,以蓝天丛林为背景,拍一张就精美至极。有些景点就是用来拍照的,可以发朋友圈展示美丽一面,是悦人的;而我更喜欢可以品味的,让内心安静下来,是悦己的。

次日晚,我们在室外的七修苑用餐。两排桌椅排开,一桌桌多是青年男女,情绪甚高。演出台上,有歌舞,主打的是聊斋故事《双灯》。淄博是蒲松龄故里,《聊斋》里多是凄美的故事,让人看过笑中有泪、乐中有哀。然而舞台剧却是唯美的,更多的是给人视觉的享受。三水源的夜晚,还有灯光秀、飞天表演、水幕光影秀等,我们都没有去,这种享受不能贪多,择其一细细品味一下就很好。

朱自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月色下的荷塘,结尾却是推门回屋,“妻已睡熟好久了”。荷塘有没有治愈他内心的不宁静,回到床上有没有即刻睡去?我们并不知道。在三水源,躺在床上不想睡,睡着了就很安然。想来整个三水源之行都太奢侈了,这样美好的事情不能常有,偶而体验一次,回来后要更加努力地奋斗才好。

返程路上,一位朋友拿出笔记本,让我们每人写几句话作为此行的纪念。我写了一句:我们的来处,恰是我们要抵达的地方。三水源不就是我们的家园吗?我们从这样的地方出发,到城市努力打拼,却多么想回到这里,洗去一身疲惫,使得内心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