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2年07月26日
第A5版:文学副刊

参军离家的那一天

刘大礼

1982年10月20日清晨,一声雄鸡啼鸣,唤醒了静籁的村庄。母亲蹑手蹑脚地起来,抱柴烧火,为我煮了一大碗香喷喷的热汤面,里面卧着两个浑圆的荷包蛋。

父亲坐在我枕边的炕沿上,眼中流露着几分慈祥、几分不舍、几分期待,轻声喊我起床。他早把头天我从县人武部领回来的军装,一件件摆在炕上:“来,换上吧,穿上这身就是解放军了!”我从被窝里爬起来,由内到外都穿上了崭新的军装。穿上那身没有领章的肥大军装,戴上那顶没有红五星的驼绒军帽,再配上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显得有些傻里傻气,但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解放军,这个我从孩提时就萦绕于心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

吃着热气腾腾的热汤面,母亲在一旁嘱咐我,到部队后别想家,常给家写着点信。父亲也说,要听领导的话,别怕苦怕累,争取早日入党……我一脸庄严地频频点头答应。从眼角的余光,我看到母亲眼中闪着晶莹的泪花,父亲的目光里写满了期待和叮咛。

村支书和民兵连长来了。连长推着辆笨重的自行车,支书把一朵纸扎的大红花亲手戴在我胸前。左邻右舍的乡亲也陆续来到我家,有的送来了煮鸡蛋,有的端来一升红枣、一簸箕炒花生,纷纷向我表示祝贺。父亲忙不迭地给大家发烟卷,脸上满是笑容。连长说:“收拾好了吧?收拾好咱上路了!”父亲连声说:“收拾好了,收拾好了,没多少东西。”从屋里拎出我的背包和部队发的绿帆布提包。

踩着缤纷的落叶,在人群的簇拥中走出家门,我上了连长的自行车,挥手向家人和乡亲们告别。在那个年代,乡亲们以这种简单、质朴的仪式送我参军,算是最高礼遇了。

将要拐出村口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母亲跟着走出了老远。这是我第一次告别父母、远离家乡,即将面对的陌生世界和未知之路,让我既憧憬又忐忑,既期待又不安,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和不舍也油然而生。小村很快消失在我的视线,但母亲踮着脚翘望的身影和她身后的乡亲们,却像浮雕一样,定格在了我的脑海。

连长一边卖力蹬着车子,一边自豪地对我说:“你是我全村送走的第12个兵,加起来正好一个班。”他送过的兵,个个是好样的,还有两个提了干。他说:“你有文化,人机灵,好好干一定会有出息;部队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只要肯吃苦,就一定能混出个样来……”不知不觉中就来到了县人武部。

人武部门前的大街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悬挂着大红的条幅,张贴着大幅的标语:“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流动宣传车和电杆上的大喇叭,一遍接一遍滚动播放着鼓舞人心的欢送稿和铿锵有力的部队歌曲,让人不由地血脉偾张。

新兵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人武部大院,按兵员方向分别集合。接兵人员对照花名册,一次又一次点名,答“到”声此起彼伏。集结完毕,人武部领导做了简短讲话,每位新兵发了一袋食品,有面包、煮鸡蛋、熏肠,然后陆续登上敞篷车,去往地区兵站与其他县的新兵汇合。

汽车缓缓驶出人武部大门,挤满街道两旁的新兵亲友,一个个眼圈发红,用袖子或手帕、衣角不住地擦着眼泪,涌向刚刚启动的汽车。我忍不住热泪奔涌,和新兵们一起向人群挥手致意:再见了,我的家乡!再见了,我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