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若然
在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宋茂民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今牡丹诗词大观》面世了。这既是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献礼之作,又是一部催生国花诞生的给力之作,因为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花历经3000年,而一直被人们所钟爱、歌吟、咏诵。
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典雅祥和,是国泰民安、民族兴旺的表征。它具有清新高雅、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和不妥协、不苟且、不媚俗的高贵风骨;它高洁圆满、端庄秀丽、仪态万方,在人们心目中是美的化身;它不畏强暴、遵从规律、顺应民意,毛泽东主席曾赞扬牡丹精神,并以此勉励青年。牡丹“把美丽献给人间”的奉献精神和富丽堂皇的姿容,更令历代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不吝赞美之辞: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李正封的《咏牡丹》中有“国色”之誉,宋代紫姑的《瑞鹤仙》、明代沈周的《题牡丹图》、王世贞的《王太史宅赋得绿牡丹》中有“国艳”之赞,宋代杜安世的《玉楼春》中有“国貌天香无物赛”之叹,清代蒋廷锡《牡丹百咏》中有“国香国色兼无价”之颂 ,近代王学仲《题姚黄》中有“姿色真堪夸国后”之美称,今人又多有称“国粹”“国花”者。“国色”“国艳”“国貌”“国香”“国后”“国粹”,细细品味,这些国字头的溢美之词,任何一种花都当之有愧,唯有牡丹可以安之若素、欣然以从。
“国花”是人民群众给牡丹的最高赞誉,位显名重。“国花”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形象,是国民人格品德精华的展现,象征着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感情。牡丹为“国花”之称始于明代,李梦阳《牡丹盛开群友来看》中“何人道有国花存”,邵经济《柳亭赏牡丹和弘兄韵》中“自信国花来绝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书中有北京极乐寺广种牡丹修建“国花堂”的记载。“国花”成为现实是在1903年,清政府以慈禧太后懿旨形式敕定牡丹为国花,颐和园建有“国花台”。所以,1915年版《辞源》、1936年版《辞海》中有“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的释义。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称“牡丹是我国的国花”;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协不断有设立国花的提案,民间组织不断有国花评选的倡议和讨论。特别是在1994年、2019年的全国性国花评选中,牡丹是国花的首选,但此一结论止于协会的公告,并未进入立法程序,牡丹只能是“准国花”。虽然如此,国人心中的国花就是牡丹,著名编辑家孙轶青在《观曹州牡丹专题书画作品展览》诗中有“京华不负国花意”句,著名诗人易行《在菏泽牡丹园三咏牡丹》中有“应似国花尽兴开”语,著名作家峻青在《作富贵图自题》中称牡丹“素有国花之誉”,著名牡丹文化研究专家李保光有《国花大典》专著问世,当代牡丹诗词中称牡丹为“国花”者不可胜数。牡丹为我国国花,大有民意滔天之征。
牡丹区是国家文件命名的“中国牡丹之乡”。2000年6月2日,《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关于公布首批“中国花木之乡”名单的通知》(林造发〔2000〕246号),授予山东省菏泽市“中国牡丹之乡”称号,并颁发了奖牌和证书。同时授予“中国牡丹之乡”荣誉的,还有河南省洛阳市郊区的邙山镇。这里的“菏泽市”是县级市,就是今天的牡丹区,并非是如今的地级菏泽市。因为《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撤销菏泽地区设立地级菏泽市的批复》(〔2000〕86号)是6月23日,7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字〔2000〕197号文向菏泽地区行署、菏泽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撤销菏泽地区和县级菏泽市、设立地级菏泽市和牡丹区的通知》,12月6日中共菏泽市委(地级)揭牌。“中国牡丹之乡”的桂冠属于牡丹区,这是毫无疑义的。
牡丹区是全国以牡丹冠名的唯一县级政区。黑龙江省虽有一个“牡丹江市”,但“牡丹江”是满语“穆丹乌拉”的音译,意思是“弯弯曲曲的江”,牡丹江市不但没有牡丹,而且跟牡丹没有任何关系。牡丹区的牡丹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有“曹州牡丹甲齐鲁”“曹南牡丹甲海内”之称。今天的牡丹区是一座把牡丹当庄稼种的城市,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牡丹对牡丹区而言,绝对是香饽饽。进入牡丹区,牡丹文化扑面而来,旅游景点有“曹州牡丹园”、路有“国花大道”、道旁有牡丹种植,酒店有“牡丹大酒店”,医院叫“牡丹人民医院”、小区叫“牡丹城”,酒有牡丹酒“花冠”、油有“牡丹籽油”、食有“牡丹宴”,喝水有“牡丹花蕊茶”,还有“牡丹邮局”“牡丹社区”“牡丹宾馆”之谓……牡丹区人须臾不离牡丹,可谓“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
《中国古今牡丹诗词大观》录入牡丹诗词之众史无前例。全书120余万字,收录我国历代牡丹诗词近4300首,涉及作者1700余人,参考古今文献73部。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既是牡丹区浓郁牡丹情结的真实反映,又是牡丹区对牡丹坐实国花宝座的深情呼唤,它对弘扬传播牡丹文化、推动牡丹文化事业发展、搭建牡丹经济发展平台,必将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牡丹姹紫嫣红、绰约多姿、花香怡人,人见人爱,有牡丹的地方必然就有牡丹诗词。但这些诗词散见于各种历史文献之中,若再假以时日,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牡丹诗词被发现,这是我的一个心愿。
茂民先生热爱读书学习,热衷文化事业,继主编《古代从政史鉴》《牡丹区通史》《牡丹区民俗》之后,今又主持编辑《中国古今牡丹诗词大观》,成书之际,他嘱我为此书作序,我写了上面的话,表达赞赏、祝贺之意!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