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献
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来菏泽考察,在讲话中曾说到,菏泽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说到“尧舜故里”,这里就不得不说“成阳故城”,因为“成阳故城”就是尧舜的故里。 成阳故城遗址现位于菏泽城东北约25公里的牡丹区胡集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兴修水利工程时,遗址就已被发现。后经文物部门勘探认定,成阳故城最初应为尧舜禹时代的都城。
9月10日,我驱车前去探寻。来到陈楼村,在村头首先看到一座新立的方石牌坊,气势恢宏,坊额横书“尧都成阳”四字,引人注目。过石坊穿街来到村东,在徐河岸边,见到一小型水泥地广场。广场中央矗立有一个高大的钢架标牌,上书“成阳故城”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右上方还标注有“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南边还有块广告牌,上面印记的是“成阳故城考古工作介绍”。紧临广场东南就是古城东垣遗址处,现已设置了警界线,沿徐河坡岸还铺设了水泥通道,沿通道可达河底和闸门处,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古城墙的夯土层。
据当地村民讲,这里是最早发现成阳故城的地方。那是1958年,在修徐河闸挖基槽时,在地表2米以下挖出有夯土层,宽10米,深3米,夯层分明,层厚约10厘米,中无遗物。土层整体坚实,虽经多年流水冲刷,仍保持原状不变,专家确认为是用夯筑技术构建的城垣遗址。由此向北120米,临濮沙河南北两岸,也暴露相同的夯土层。再向西100米,又有相同发现。根据城垣走向,可以初步认定为,这里就是成阳故城的东城垣。
2007年,在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潘建荣先生的多方协调下,由菏泽市文物管理处和牡丹区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考古调查和勘探。200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明奎先生带队,对故城进行了试探和发掘。初步证明,此遗址属成阳古城垣,并相继探出了东城垣、南城垣和北城垣,但是没有找到西城垣及南城垣和北城垣的西段。
2017年,又经过努力发掘,终于发现西城垣所在的位置,最终认定该故城东城垣长690米,南城垣长1475米,北城垣长1457米,西城垣长700米,面积达1036000平方米。墙体上部宽约20米,下部宽约40米,局部残存高度约6米。每层夯土坚硬致密,平面光滑,板具及夯窝清晰。专家认定,应是秦汉成阳都城及隋唐雷泽县城所在。城垣的主体应始建于战国,汉代又向外扩建补筑,均经多次修补,至金代墙体废弃。
结合《史记》《汉书》及唐、宋、明、清时期的地理志书,综合所记得知。胡集上古曰成;五帝时代曰平阳;周初叔武封此建成国(又说郕国),称成阳;秦置成阳县,属东郡;两汉因之,属济阴郡;北齐废;隋、唐因北有雷夏泽,于此复置雷泽县,属濮州,历五代、宋;金贞祐二年废县为镇,直至贞元二年(1154年),圮于战乱和黄泛,淹淤地下;明时于此废城置平阳屯,后也因黄泛被淤埋地下。
又据地质勘探得知,故城地下9米到15米处,有6米的红黄沙五花夯土墙体,在墙体的底部还发现了素面红褐陶片、圆柱状磨棒石器,可辨器形有平底罐、敞口盆、钵等。经专家分析,应是尧舜禹时代的都城之墙。又对夯筑技术进行分析,对照仰韶文化时期的记载,专家们推知成阳故城的最初构筑时间,距今已有4000余年,这与尧舜禹的活动年代是相吻合的。尧舜禹为同一部落的首领,据多部史书记载,其活动都曾与成阳相关。当地人也喜欢用“尧天舜日”来比喻太平盛世。
《史记》载,“昔尧作游于成阳”,史学家也普遍认为,成阳就是尧的发祥地。尧,伊祁姓,名放勋,初封于陶(今定陶区),后徏于唐,辅佐其兄挚,号陶唐,谥曰尧,史称唐尧。后尧代挚为天子,都成阳。他生活俭朴,穿粗布衣,吃粗米饭。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华夏诸族,万邦和睦。尧在主政期间,曾让大羿射日,派鲧治水,颁授农耕时令,整饬百官,访纳贤能,设欲谏鼓,立诽谤木。并开创禅让制,在位70年,传位于舜,还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辟位多年后,病逝于雷泽,葬在成阳西(今有尧陵)。
《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姚姓,因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号有虞,生而双瞳,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史称虞舜。幼时屡经磨难,孝顺友爱,为二十四孝之首。后舜耕历山而让畔,渔雷泽而让居,和睦邻里,谦让不争,深得百姓赞誉,受四岳推荐,得到尧的禅位,都于成阳。即位之后,虚怀纳谏,以德理政,选贤任能,惩罚奸佞,流放四凶,百业兴旺,政通人和。舜在位39年,禅位于夏禹,后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史称大禹。禹继父任治水之事,他凿山通泽,以疏导法治理水患。他从西向东走遍大地,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年,疏通九河,规划九州。因治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以成阳为都,后立国号为夏,又称夏禹。为国君之后,自奉菲薄,注重农时,改定历日为夏历。在菏泽境域曾先后疏通了灉水、沮水、范水和汜水,治理了大野泽、菏泽和孟渚泽,使沼泽变为平原,先民开始农耕养蚕,成为物产丰富、水运发达的富裕之乡。禹在位10年,东行时卒,葬于会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