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顺荣
在现代,植树节是我们对绿色家园的守望与耕耘。而当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会惊觉古代也有属于他们的“植树节”。虽形式与名称各异,却同样饱含着对树木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韵味。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有“山虞”“林衡”等官职,专门负责管理山林树木。《周礼》记载:“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山虞要制定保护山林的政令,设置藩界予以守护;“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林衡则负责巡察林麓,执行禁令,调配守护人员。这一套相对完善的官职体系,保障了树木的合理种植与生长,也体现了古人对山林资源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便是古代植树节的萌芽,为后世树立了尊崇自然、守护山林的典范。
随着时间推移,植树活动在民间逐渐兴盛,到了唐宋时期,更是蔚然成风。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爱树,每到一处任职,必定植树造林。他在《东坡种花二首》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在杭州任职时,他带领百姓在西湖边修筑白堤,并在堤上遍植桃柳。春日,桃花灼灼,柳枝依依,“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不仅造就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植树佳话。白居易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树木的热爱,他种下的不仅是树木,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百姓福祉的关怀。
宋代的植树节,更是与民俗紧密相连。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日,古人有禁火、寒食的习俗,而这期间也正是植树的好时节。据《岁时杂记》记载:“寒食清明日,士庶祭扫,墓祭用寒食之明日,而墓祭用酒食,亦有添土、插柳之举。”人们在祭扫先人后,会在墓地周围植树,插柳于墓前,这既是对先人的缅怀,也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新生。在民间,百姓也会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树木,槐树、枣树、桑树等成为常见的树种。槐树象征吉祥,枣树寓意早生贵子,桑树则与养蚕缫丝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树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成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植树活动进一步发展,朝廷对植树也有明确的倡导。朱元璋深知树木对国家经济与民生的重要性,曾下令在南京等地广种桑树、枣树、柿子树等。他规定,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明史·食货志》中记载:“又令天下卫所屯田军士,自今皆植桑枣,以备凶荒。”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在民间,植树更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村落间、庭院中,绿树成荫,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田园画卷。
古代的植树节,或许没有现代这样统一的日期与仪式,但从典籍记载、诗词歌赋以及民俗活动中,能真切感受到古人对树木的深厚情感。他们植树,是为了庇佑子孙、改善环境,也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生活的希望。如今,当我们在植树节拿起铁锹种下树苗时,不妨遥想古人的植树场景,汲取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让绿色的梦想在岁月中延续,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