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3月12日
第A3版:理论与实践

聚力“四好”,全面提升党史教育场馆效能

□ 蒋玲玲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转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聚焦“四好”建设目标,需系统构建场馆管理运营体系,全面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聚焦“谋划好”,完善统筹管理机制

推动场馆资源整合,建立组织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管理架构,统筹配置资源,既突出各场馆特色,又强化红色文化整体性。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推行“政府监管+企业运营”模式,鼓励文旅企业参与场馆标准化管理,探索有偿服务等可持续运营路径。健全工作体系,组建红色文化联盟,整合高校、党校、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方力量,建立动态考评与星级评定制度,实施差异化财政激励,推动场馆品质持续提升。

聚焦“建设好”,强化要素保障支撑

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以属地镇街为主体,吸纳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场馆建设,重点支持文物修缮、技术创新、展陈更新等项目,实现硬件设施与内涵建设同步提升。实施人才强馆战略,通过“内培外引”组建专业化队伍,整合高校学者、思政教师、先烈后代等资源,建立动态师资库,开展系统化培训认证,确保讲解服务专业化、教育活动规范化。

聚焦“利用好”,创新教育服务模式

深化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专题教学、情景模拟等课程体系,建立数字档案库,实现资源共享。运用V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展厅,青岛啤酒博物馆创新“工业+党史”融合模式,在百年发酵池遗址区打造“峥嵘岁月”主题展,运用全息投影重现1949年护厂斗争场景。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培育“教育+民宿+研学”复合业态,增强场馆自我造血功能。

聚焦“发展好”,构建长效传播体系

搭建全媒体宣传平台,通过短视频、线上展馆等载体扩大辐射面,建设党史主题公共空间强化氛围营造。深化校馆融合机制,推动思政课程进场馆,实施“红领巾讲解员”培养计划,建立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拓展教育场景,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专题活动,开发移动党史课堂等新型载体。推进区域协作,共建红色研学联盟,实现资源互通、线路互联、客源共享。

通过系统化推进场馆建设,可有效破解资源分散、形式单一、持续性弱等难题,实现三大转变:管理模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教育方式从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变,功能定位从单一教育基地向文化生态平台转变。这需要持续完善制度保障,强化科技赋能,建立社会参与长效机制,使红色场馆真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精神力量的时代课堂。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