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3月12日
第A3版:理论与实践

浅议畜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 黄国震

乡村振兴战略覆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关键维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畜牧业作为传统农业的重要分支,拥有较长的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关联度,在乡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充分挖掘并发挥畜牧业的优势,对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意义深远。

畜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畜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部分农产品转化为畜产品,达成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利用。据统计,在一些农业大县,通过发展畜牧业,成功将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产值比例从以往的 7:3 优化至 5:5,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与合理化。

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畜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围绕畜牧养殖,饲料生产、兽药制造、畜禽运输、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得以蓬勃兴起。在畜产品加工领域,肉类制品、奶制品等加工厂不断涌现,显著提升了畜产品附加值,不仅带动周边养殖农户增收致富,还促进了包装、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畜牧业助力乡村生态宜居

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若合理利用,则能成为宝贵资源。通过建设沼气池、堆肥场等设施,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沼气可作为清洁能源供农户使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有机肥施用于农田,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降低化肥使用量,不但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还促进了种植业的绿色发展,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发展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是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例如,林下养殖模式利用林地空间养殖家禽,家禽粪便为树木提供天然肥料,家禽在林间觅食昆虫和杂草,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对树木的危害,同时产出绿色、生态的禽产品。这种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又降低了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助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

畜牧业推动乡村乡风文明

传承畜牧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畜牧业孕育出丰富的畜牧文化。从传统的养殖技艺到别具特色的畜牧节庆活动,都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像一些地方的斗牛节、马会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增强了村民对本土畜牧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营造了浓厚的乡风文明氛围。

促进邻里交流合作。畜牧养殖通常需要村民之间相互协作。在购买饲料、销售畜禽产品、疫病防控等方面,村民们相互交流经验、共享信息,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例如,在疫病高发季节,养殖户们共同商讨防控措施,互相支援防疫物资,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乡村邻里关系的和谐,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畜牧业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将分散的养殖户联合起来,实现生产标准、销售渠道、技术服务的统一。合作社作为农民与政府、企业沟通的桥梁,能够及时传达政策信息,反映农民诉求,参与乡村治理,增强农民在乡村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参与度,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开展。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掌握现代养殖技术与管理知识的人才。在养殖过程中,农民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学习先进养殖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逐渐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这些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拥有市场意识与创新精神,能够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和乡村治理决策,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畜牧业带动乡村生活富裕

增加农民收入。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养殖畜禽的收入成为众多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方面,畜禽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相对稳定,养殖收益可观。另一方面,随着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农民还可通过在加工厂务工获取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便于饲料运输和畜禽产品销售,农村道路得到拓宽和硬化;为保障养殖用水用电,水利设施和电力设施得到升级改造。此外,网络通信设施在农村也不断完善,方便养殖户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有利于畜牧业发展,也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乡村生活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单县畜牧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