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张静冬 范鲁一)牡丹区大黄集镇1100多名农家姑娘在风华正茂的时候,怀揣梦想奔赴经济发达地区,谋职于多领域、多行业,被当地人称之为“打工妹”。在务工过程中,她们有的学到了技术,有的学到了营销知识,有的受到了启发,有的悟出了创业之道。现如今,这些“打工妹”个人的美好向往和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主角。
安陵村的杨祝英高中毕业后在常州市打工,期间她边工作边思索怎样才能像这里的老板一样自己拥有一个工厂,自己也当个负责人。她边思索边勤奋工作,业绩与人脉双丰收,受到了企业领导青睐也拥有了一批“粉丝”。临近婚期,杨祝英带着梦想返乡,婚后她动员丈夫投资70万元,创办了当地唯一的“佳俊泡沫厂”,仅4年就收回投资成本。
王红灵是李八老村的“女能人”,她也曾是个“打工妹”。她学历高,口头表达能力强,务工地企业领导安排她做销售,业绩不错收入也不错。婚后返乡,她不甘心单一的农业,于是被一家太阳能厂家驻菏泽办事处录用为销售人员,其收入一点不逊色于“打工妹”时代。
在大黄集镇,这些“打工妹”中有3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有2人当选为村会计,23人被选为村妇联主任。作为女性,她们之所以当选为村里的领路人,这完全是因为见多识广,有组织带领大伙谋发展的能力。周集村妇联主任朱晓丽曾在北京市大兴区一个建筑工地开塔吊,她所在的村子是江北最大的毛刷把生产基地,每天都有大量原木运到村里,作为村干部的她虽说也有了自己家的生产企业,可是帮邻居开大车、装载机这样的大型专业机械仍然驾轻就熟。还有的姐妹流转土地带头发展大棚、金银花等高效农业,发挥着致富带头人的作用。
这些昔日的“打工妹”如今都在各自岗位施展着自己的所长和才干,洋溢着新时代农村女性的新风采,凝聚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