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然对勾践举例说:“故汤之时,比七年旱而民不饥;禹之时,比九年水而民不流。”大意是商汤的时候七年的旱灾都没有让老百姓受到饥饿;夏禹的时候九年的涝灾老百姓都没有流离失所。这都是君主平时注意积聚,灾荒时有预备的缘故。你如果能够任用贤人,重视货物的流通,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才可能国富兵强,不会衰败。
然后,计然又论述了不这样做的后果。勾践听后,非常惊讶,说:“好啊好啊,你这么年轻,为什么知道这么多道理?”计然说:“人与人是不同的,聪明人的后代品德会高尚,愚蠢人会生出傻子。所以,圣明的君主选拔官员,不以他的年龄大小。有品德能力的人重用,没有品德能力的人黜退。愚蠢的人天天少下去,聪明的人天天多起来,君主要做到无私,奖赏要给有功的人。”勾践听后,又是大加赞赏,他觉得计然对事物的论述非常深入详尽了,就又问了两个有些虚的问题,一个是事情发展的好坏是否能够预先发现;一个是顺应时代大势的方法。计然都一一作了解答。
显然,勾践还有疑惑,他针对当年越国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仍然有贫穷乞讨的人这个现象向计然发问。这个问题说难答也难答,答好却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很多方面。计然胸有成竹,说:“人有贫富不等的差别,比如同母异父的孩子,各自因为本性办事,所以有贫有富。他们志向低下,干活挣够一天吃的,就不再干活了,又得不到赏赐,所以总是贫穷。”勾践非常赞同计然的话,让计然继续讲下去。计然这次所讲的内容,就是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中的内容。计然看到勾践这次是真心实意地采取他的意见建议,就向他传授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并做了深入的谋划。勾践听后,不仅非常赞同,而且把计然的话记录下来传流后代,作为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
从会稽返回越国五年,通过计然的谋划,越国取得了很大成就。据《吴越春秋》记载:“(用计然计谋)三年五倍,越国炽富。勾践叹曰‘吾之霸矣。善!计倪之谋也’”但是,越国虽然富裕了,勾践又发现了问题。他每时每刻都想着要伐吴,虽然用计然的计策使越国富强了,却没有一个人向他表示敢于为了伐吴而付出生命。
勾践很疑惑,有人对他说:“诸位大臣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勾践就登上渐台,远看大臣们的神色是否有忧愁。范蠡、文种等人都正襟危坐,心里虽然有忧患,但脸上都没有表现出来。于是,勾践就鸣钟集合群臣,与他们盟誓,说:“寡人获辱受耻,上愧周王,下惭晋、楚。幸蒙诸大夫之策,得返国修政,富民养士。而五年未闻敢死之士、雪仇之臣,奈何而有功乎?”群臣默然,没有回答他的。勾践仰天叹息说:“我听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如今我受到这样的耻辱,自己没有能力,需要贤人辅佐,然后伐吴。这样重大的责任托付给大家,大家为何轻视责任而难以调遣呢?”
在这种情况下,计然在群臣后面举手又趋前说:“您说错了。不是群臣轻视责任难以调遣,是您不能正确地使用他们。”勾践说:“这是怎么说?”计然说“官职、财宝,是您所轻视的;拿着兵器冲锋敢于牺牲的人,是士人所看重的。如今您轻视财富而责备群臣所看重的,真的很荒谬啊!”勾践听后,默然不高兴,面有愧色,随即离开群臣,专门召见计然而问他说:“我得到大家的信任有多少?”计然说:“君主尊崇仁义,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士人和老百姓,是君主的根本。治理国家得到大家的信任,最好的方式是自我的修养。自我修养的方法,是要谨慎挑选身边辅佐的人。身边辅佐的人,能够决定君主的兴盛和衰败。希望您圣明地挑选大臣,任用贤明的人。”
随后,计然又举了姜太公和管仲的例子,说:“所以《左传》说‘失士者亡,得士者昌’希望您仔细审视身边的大臣,又何必担忧群臣无法调遣呢?”勾践说:“在选贤任能上,所任用的人都能胜任。我对他们寄托希望,想听听他们的伐吴计策。如今都沉默不语,这是什么原因?”计然说:“选贤任能,各有方法。派他到远的地方,观察他的忠诚;告诉他隐秘的事情,以此知道他的信用;和他讨论大事,看他的智慧;让他喝酒,看他的定力;给他安排事情,看他的能力;用女色试探他,看他的状态。用这六种方法来考验他,就可以知道他的实际能力和他的智慧。完全知道了这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君主和大臣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勾践仍然感觉自己在用人上已经做到了完美,他说:“我让谋士们实实在在地做事,每个人都展现他们的智慧,但他们仍然有人没有向我说有益处的话。”计然说:“范蠡为人明白通晓国内的事情,文种知道外交方面的事务,希望您请文种来和他深谈,这样,成就霸业的计谋就有了。”
通过这次谈话,勾践很惭愧,他听从了计然的推荐,请文种进行了深谈。文种也向他献计献策,进一步完善了勾践的治理国家的措施。
公元前473年,勾践伐吴成功,夫差自杀,灭吴报仇。越国的士兵一直渡过淮水,勾践与齐侯、晋诸侯会于徐州,成为“五霸”之一。
张长国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