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州老城的七十二牌坊中,东门里有座“掇月坊”,人称“陈家牌坊”,是为明朝副都御史、陕西按察史陈九畴敕建的。还有座“褒赠坊”,是为陈九畴的父亲陈纲敕建的。关于陈九畴,在《明史·陈九畴传》和《新修菏泽县志·人物志》中都有大量的记载,被誉为“熟谙韬略,文武双全,知兵有勇,可用之才。”
陈九畴,字禹学,号谦斋,曹州泽民都(今菏泽老城东郊)人,明朝大臣。幼时聪颖灵动,少时勤读好学,受父亲陈纲的训教,为诸生时就留心练习武事。青年时性情豪放,尤善骑射,为人风流倜傥,多有机谋和韬略。弘治十五年(1502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
刑部主事,主要是负责处理与刑罚相关事务的。正德四年(1509年),武宗皇帝特命陈九畴去南畿(今南京),审查囚犯的归案记录。这时,掌印大宦官刘瑾,暗里受贿,托人求情于陈九畴,为一罪犯减刑求出。陈九畴置之不理,秉公无私,依法行事。这下忤逆了刘瑾的权威,于是大怒,谪令将陈九畴贬为阳山(今广东清远市阳山县)知县。一年后,刘瑾败落,朝廷追查此事,陈九畴方恢复旧职。
正德五年(1510年),陈九畴历任刑部郎中,去江西巡查,又遇到赛阳(今九江市赛阳镇)狱变。几名囚徒挣脱刑械,砍伤监守者,闯出监狱,妄图逃脱。陈九畴立马赶至,亲自率领牢吏,援弓登高,瞄准贼首,搭箭射击,贼首应弦而倒,吓得几名逃犯皆抱首归降,顷刻狱变被平定。
正德九年(1514年),陈九畴调迁肃州(今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为兵备副使。初到时,见军纪涣散,粮仓空匮,军民多逃亡。陈九畴斥责总督彭泽,立刻进行整饬,操练士兵,修缮营垒。鼓励士卒,开垦荒田,节约浮费;蓄米千斛,以赈流亡;以金千两,给赏军士。数年,西北边境安定。
正德十一年( 1516年),吐鲁番酋长暗地联络降番为内应 ,蓄意谋反,集万余人侵犯嘉峪关。游击将军芮宁败死,参将被困,声振京师。时任总督彭泽遣使,欲寻复以骏马乞和。陈九畴得知,激奋怒斥:“受命于天子,全陕重寄,节制边彊,不能身任利害,何颜立天地间?”于是,他出兵三千抵御。这时,陈九畴又识破贼计,履审讼案,乃捕番人间谍毛鉴等人杀之。番贼失去内应,计谋败露,心理畏惧,于是拔帐逃窜。陈九畴又遣勇士千骑,连夜追至瓜州(今甘肃酒泉市),袭敌营,尽俘贼众,夺获牛羊无数。事后,理当封赏,论功当数陈九畴第一。
然而,兵部尚书王琼与总督彭泽间早有党争。王琼柄事者阻之,忌妒其功,嫁祸陈九畴误杀降番,引发事端,追究其失事罪。罢其职,拘囚于法司监狱。会官朝审,天空大雷雨不止,武宗皇帝悟醒,方从轻发落,判去铁岭(今辽宁铁岭市)戍边。不久,事因大白,陈九畴官复原职。
嘉靖元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思宿望名臣,起拜陈九畴为右佥都御史。这时,甘肃总兵官李隆怂恿部下殴打杀死巡抚许铭,并焚其尸,致使兵乱。世宗皇帝寻升陈九畴为陕西按察使,命去稽查此事。陈九畴到任,经查实,处决了总兵李隆和乱事的头目。随后又上奏朝廷,经世宗皇帝下诏批准,招募军民,整训士兵,军纪肃然。
嘉靖三年(1524年),陈九畴驻节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吐鲁番酋长又联合其他部落,以两万人围攻肃州。陈九畴躬率骁骑,从甘州履险走间道,昼夜倍速抵营垒,指挥将士抗击敌人。七日不解甲,迅而破敌,斩番王,擒都统,敌军溃败而逃,九寨皆惊,曰“陈公真天神也!”
一年间,陈九畴领兵又与番贼30余战,因战功,再奉玺书褒奖慰劳,进秩副都御史,并赏赐给金币。陈九畴上奏朝廷,又将内地番人200余人,迁安到两粤(今广东、广西),对谋逆有迹象者加之刑戮,番贼因内无所仗恃,不再有侵袭之事。边人视陈九畴为守护神,还建祠祀之。
嘉靖四年(1525年),陈九畴春致仕归,准备退职还乡。这时,又有番人在京师散布流言蜚语,言肃州之围,是由陈九畴先挑起事端而激发的。又有吏部尚书桂萼和一些排挤彭泽的大臣,借此追究陈九畴的平乱之事。 世宗皇帝听信谗言,下令逮捕陈九畴。大学士杨一清于朝堂上明辨,世宗皇帝不听,将陈九畴下诏狱。
时任刑部尚书胡世宁,接诏为此不平,上朝说:“番人变诈,欲害谋臣。陈九畴有勇知兵、舍身为国,无人能比。让世宁执掌刑法而杀忠臣,宁可杀世宁。”可是,世宗皇帝最终还是偏信谗言,贬陈九畴去西海(今青海湖)“谪成极边”。十年后,方遇赦返回内地。
回朝后,诸大臣纷纷上疏,奏诏陈九畴为高官。可陈九畴因感伤而悟,以身体病弱为由,辞官归故里。回乡后,德行于人,与族人相亲和,与邻里相友善。有一年,天降大雨,曹州城南出现洪涝,房舍倒塌,庄稼被淹,民遭饥荒。陈九畴力请通渠,散金输粟,民赖以苏。
嘉靖十九年(1540年),北边告警,三晋(今山西)不宁。兵部尚书王时中奏保陈九畴,言陈久任边陲,屡挫敌锋,番人忌其威名,望之啮指,疑其能分身,号“飞将”云。以司马行边省台,连章推起,圣意至,陈九畴已重病在身。再至,已卒,享年72岁。
据《新修菏泽县志》记载:“明陈九畴墓,在城东四里澭河(今菏泽老城东赵王河)西岸。”到天启年间,由内阁大臣上书熹宗皇帝,陈九畴才得以正名,敕令树碑立坊,赐谥号“忠襄”。 邓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