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曰:一九里,结冰凌,俺睡被窝热烘烘;二九里,北风刮,俺在火盆跟前耍;三九里,缸冻裂,俺在坑上唱儿歌;四九里,不出门,热热乎乎背国文。
记忆里的小时候,乡村的冬天十分寒冷,农家人取暖的方式很多。来了客人,便从院子里的柴禾堆上拽把豆秸,在屋当门点着,主客一齐伸出手来,反反正正地烤上一阵,然后在浓浓柴烟笼罩之中,唠会儿庄稼话。晚上,与锅灶连着的炕头很暖和,但这一般都是怕冷的老人睡的地方。
孩子们也怕被窝凉,不敢钻。怎么办?为让孩子睡个安生觉、热被窝,大人们便取出烘子,用火烘子烘被窝。
火烘子,是当时鲁西南甚至整个大中原地区常用的一种烘被窝工具,用白蜡条编制,一般有方形圆形两种。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形似一个倒扣的摇篮。编制时,工匠故意留了个杯口大小的窟窿,起散热作用。
烧完火,还没吃饭,大人就先给孩子们烘被窝。拿来个铁制火盆,用小铲把碳火一下一下取出,放到火盆里压实,赶紧端着火盆往屋里跑。把被子掀开,把火烘子倒扣床上,迅速把火盆放进烘子里,盖好被子。这样,火盆散发出的热量,就通过烘子上的窟窿慢慢传到盖在上面的棉被里了。
等要睡觉的时候,大人便把火盆和火烘子取出,孩子趁热钻进被窝。真舒服呀,哪儿都是热的,丝毫不用担心被烫着或冰着。小孩子躺在里面,在煤油灯下背会书,拉拉呱,不一会儿,就在柴烟味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我想,生在那个用火烘子暖被窝的年代里是幸运的。它不仅温暖了儿时记忆,也见证了母亲对孩子们点点滴滴的爱。 文/孔伟建 图/王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