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4年12月04日
第A5版:文学副刊

文物与乡村记忆

□ 黄振华

乡村,这一存在了几千年的社会组织单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生活智慧。传统的乡村礼俗文化彰显着历史的厚重,保留下来的一些传统建筑,如古建筑、祠堂、庙宇、石碑等,则见证着乡村的历史变迁。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让我们有机会走进那些古朴的村庄,去触摸岁月的痕迹。

走在村庄的路上,脚下的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琴弦上,弹奏出古老而悠扬的旋律。那一片片的青砖灰瓦,像是沉默的老者,承载了风雨的洗礼,岁月的侵蚀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印记不是斑驳陆离的破旧,而是一种古朴的沧桑、一种穿越时空的韵味。每一道裂缝,每一块褪色的地方,都像是岁月书写的史书,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在阳光的映照下,它们变得鲜活起来,似乎在重现昔日的热闹与繁华。古老的碑文,就像是大地的记忆碎片,它们有的矗立在村头,有的则静卧在庙宇旁。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辨,它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信笺,讲述着家族的兴衰、先人的功绩、时代的变迁。百年老树则像是村庄的守护者,它们粗壮的树干撑起一片天空,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那一圈圈的年轮,是时间的刻度,记录着村庄的喜怒哀乐。古老的庙宇,更是村庄的灵魂所在。它们庄严肃穆,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在庙宇的飞檐斗拱之间,在那香火缭绕的神龛里,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信仰的虔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那些口口相传的历史传说,就像一阵无形的风,穿梭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它们是村民们的精神寄托,是乡村文化的瑰宝,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有人曾如此感叹,似乎在说历史的繁华终会被时间的长河淹没,一切都将归于平淡。然而,当我们深入这些村庄,触摸这些文物时,明白事实并非如此。那些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是解开历史谜团的关键所在。它们是历史的实体化、是岁月的凝固。这些文物让历史变得真实可触,它们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这些来自乡村的珍贵文物,就像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有些已经被我们发现,它们在博物馆的展柜里熠熠生辉,接受着世人的瞻仰和赞叹。然而,还有更多的文物仍然深藏在时间之河的深处,它们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它们就像沉睡的精灵,怀揣着历史的使命,期待着向世人展示它们所承载的文明。而那些历史遗迹,就像是一根坚韧的线,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一座古老的建筑、一处遗址,它们把分散的文物编织在一起,形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成为我们传给后人的珍贵财富。这些散落在时间洪流里的遗迹,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在。它们不受时代洪流的影响,默默地保留着、记录着、传承着人类的智慧。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它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我们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如同虔诚的信徒在寻找信仰的真谛。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而立之年的村民,都是我们询问的对象。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老人们的记忆就像一座宝库,打开它,便能看到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他们用那不太清晰的话语,讲述着小时候听到的故事,那些在他们心中珍藏了一辈子的记忆,如同璀璨的明珠,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走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暮霭升起,太阳渐渐西沉,那温暖的橙色余晖洒在迢迢旷野上,为整个乡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乡村的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那是人间烟火气的象征。我们仿佛在这一刻,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温暖与力量。当黑夜降临,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明日的期待休息了。我们知道,待得明日晨光驱散黑夜,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那荡荡昊天之下,万象如初,而我们所热爱的故乡、我们伟大的祖国,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前行。它们承载着无数的记忆和希望,就像这些文物和遗迹一样,永远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守护、去传承,让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不褪色,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