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上范位于曹县县城西北25千米、韩集镇政府驻地东北5.3千米处,全村总面积1.3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03平方千米,村落占地面积0.36平方千米;全村250余户,900余人,有范、李、赵、皇甫四姓,范姓居多。
《曹县志·村名由来》堤上范词条载:明永乐年间,范清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为范庄,因傍堤而居,又名小堤范庄,后称堤上范。
堤上范所在位置古为左城,又名葬城。据《史记》《山东通志》《曹州府志》等古籍载:西周前为卫国左氏邑,后因济水自城西向东北流,因处济水之左又名左城;汉时济阴郡治所设此,北魏时改为西兖州;北周宣政元年改为曹州;此后或为济阴郡(县)或为曹州,名变而治所未迁;金大定八年,黄河决口,曹州城毁,州治北迁乘氏县(今牡丹区)。
堤上范村是农圣汜胜之故里。汜胜之,汉代著名农学家。自幼对农作物生长和栽培就很感兴趣,喜欢研究农业技术,注意搜集、总结家乡农民的生产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汉成帝时,官居议郎,后做黄门侍郎,在三辅地区(今关中平原)以轻车使者的身份指导农业生产,关中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大丰收。他的最大历史贡献是总结氾水(今曹县西北)一带人民农业生产经验,结合关中人民生产实践,写成了一部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科学专著《氾胜之书》。该书记载了粮食、油料、纤维、瓜果等多种作物的栽培技术,介绍了区田法、扦栽法、溲种法、打井法等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堤上范村也是宋朝科圣燕肃的出生地。燕肃(961一1040),字穆之。宋淳化年间中进士,任凤翔府观察推官,后升为监察御史,提点广南西路刑狱,继而又徙广南东路刑狱,历任越州、明州知府。燕肃在探索海潮规律、机械制造、计时器发明等方面深有研究。为了弄清海潮这一自然现象,他在沿海各地进行实地考察、试验、研究,历时10年,终于在宋乾兴元年(1022)写出了著名论文《海潮论》,并绘制了《海潮图》。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他复制成功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宋天圣八年(1030),他在旧漏刻的基础上,创制了新的漏刻,因其顶端是一朵莲花,故称“莲花漏”。莲花漏法颁布实施后,受到各方面的称赞,朝官夏竦为莲花漏作铭,称其“秒忽无差”。
氾胜之、燕肃故里堤上范村,西临刘民省道、北隔东鱼河与定陶相望,地处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是曹县出入定陶的交通要道。战争年代,这儿群众拥护党,向往革命,被日寇视为眼中钉,日伪军屡次扫荡该村。1943年9月,日军又“扫荡”至堤上范村,发现了八路军存放于此的军粮,他们强迫村民装车。村民范明銮、范儒寅、范广盼妻(孕妇)、范喘环、范薛氏等九人因抗拒被枪杀,范明勤、范登岸、范二河等人因行动迟缓被枪杀。但淫威吓不倒顽强的堤上范村民,他们拿起武器,赶跑了日伪军,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堤上范村民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尤其近年来,随着刘堤路(刘民路至堤上范)、范堤路的修通,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便利的交通,村民大力发展新型农业,过上了宜居宜业的幸福生活。
丰瀚 酆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