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4年11月13日
第A4版:人文菏泽

●菏泽地名前世今生●

高堂村

高堂村位于东明县城南25公里,紧靠252省道,南来北往非常便利。据村中老人讲,高堂是千年古村。在明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高氏祖迁来之前,此地已有秦台村。清朝乾隆版《东明县志》记载:相传秦始皇东去蓬莱寻找长生不老药时,路经此处霾雾四塞,不能前行,遂安营扎寨,留宿古村。

汉朝时,村民在此地筑土为台,以示纪念,遂命名为秦台。高氏祖从河南省陈留县迁来此处,傍台而居取村名为高台。清朝宣统版《东明县志》记为高堂,此后写法和叫法逐渐演变成高堂。

高堂村古老,有老物为证。一是村东二百米处秦台原址犹存,20世纪70年代依然有数十米之高;二是村口有一株古槐,经年累月已经中空,树芯腐烂部分可以容纳一个大人或两个小孩儿。据传先祖迁来建村时,就有这棵槐树;三是槐下一眼琉璃井,井口用琉璃砌成。以前全村人都吃这口井的水,以致井口的琉璃被井绳磨出多条深沟。

村子老得看不见头,日子远得瞧不到尾。高堂人祖祖辈辈守着秦台、古槐和老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与村口闲暇无事的老人攀谈,更是一把将你拽入历史的胡同。风雨沧桑,岁月轮回,高堂村从历史中走来,既风尘仆仆,又充满活力。

在那些遥远的年代里,高堂村人也挨过饿,逃过荒,吃过树皮草根。每人守着不到二亩的沙田薄地,一年到头在饥馑中艰难度日。分田到户后,青沙地经过引黄灌淤,年年丰收,岁岁充盈,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吃穿不愁后,村民相继盖起了砖瓦房、楼房。部分有头脑的村民买了大功率的农用三轮车做粮食贸易。他们就是去东村的农户买,到西村的粮点上卖,中间赚取差价。可别小瞧了这些粮食商贩,行情好时,一辆车一天可以赚一千多块,就是搁在平时一天也可挣三四百元。所以,高堂村的青壮年一般不外出打工,选择从事粮食贩运。只要一农闲,村口三轮车一辆接着一辆地往外开,出村时意气风发,回村时兴高采烈。他们拉小麦、玉米,也拉西瓜、花生和蔬菜,只要有钱挣,光明正大,凭力气吃饭。这些年,十里八村只要一提起高堂,都说那是一个运输专业村。

一个村因粮蔬贩运成就了一个产业,带领村子和村民一起变好变富。如今的高堂村几乎家家二层小洋楼,只要家里有年轻人的就有小轿车。富起来的村民集资修路,大街小巷硬化、美化、靓化。绿化果树栽到家门口,夜晚的路灯亮起,村民不再出门一抹黑。

十多年来,高堂村陆陆续续有几十名孩子考上大学,有的还考上了浙江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等名校,不少孩子念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孩子毕业后,走向了重要的工作岗位。有的孩子出国深造,在国外拿到了博士学位,为国争了光,也为村里添了彩。

高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