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县伯乐集镇庞楼村家祠供奉着该村庞家先人庞籍的牌位,史料也佐证了该村就是北宋名相庞籍的家乡。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不久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等。庞籍还是范仲淹、韩琦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
历史上的庞籍奋发有为,文治武功,忠心无二,是北宋难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屡次进犯北宋,陕西一带接连告急,庞籍被任命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在西北镇守边陲。在与李元昊正面交锋中,他既懂谋略又知兵善用,很是让李元昊头疼,结果被庞籍打得丢盔卸甲,大败而逃。
庞籍还曾是北宋“战神”狄青的上司,正是他力荐狄青平定南方侬智高叛乱,才让狄青挣得了一份大功名。宋朝重文轻武,大将带兵出征,皇帝一般是不放心的,要派一名文官做监军,狄青统帅大军出征时,庞籍建言道:“狄青行伍出身,被文官所轻视,如果被文官掣肘,军令难以统一,如果信任他,为何不让他专任呢?”宋仁宗准奏。狄青果然不负众望,凯旋而归。宋仁宗称赞庞籍道:“青之破敌,卿之力也。”
庞籍临危护国,战功卓著。在朝言事,铁骨铮铮,从不畏权贵,敢谏直言。宫中女强人章献太后临终留下遗诏,让她妹妹章惠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庞籍时任殿中侍御史,他严明法度,带头抵制,结果一把火烧掉了宫中垂帘听政的规章制度,扶持已长大成人的皇帝亲政。
庞籍任开封府推官时,宫里的尚贵人自恃受宋仁宗宠爱,派遣内侍假传圣旨,让开封府赦免市场赋税,庞籍何等聪明且刚正之人,岂能骗得了他?命人将尚贵人的亲随痛打一顿,并振振有词:“今后凡是宫中之命,皆不受理。”
宋朝时,君权与相权相制衡,到了宋仁宗时,相权扩大,皇帝的诏命有时被搁置,君权有被“架空”的趋势。为大宋江山计,庞籍洋洋洒洒建言献策,劝谏宋仁宗该硬气的时候一定要硬气起来,辨别忠奸,选人用人上要有主见,千万不能被宰相们牵着鼻子走。并站在皇帝一边,与“犯上”的文官们做斗争。他这么做并非巴结皇帝,而是为国家社稷着想。
据宋史记载,庞籍通晓律令,擅长吏事,执法严密,军中有人犯法,或断肢斩首剖腹,或多次抽打致死,因此士兵们都害怕而服帖。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能臣干吏,在一些古戏、评书、公案小说中,却不明不白地成了演义版中的“庞太师”,专干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的事,与包拯、杨家将、呼家将斗法,生生把一个令后世垂范的先贤名臣变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奸臣。历史上的庞籍从来没有当过太师,更不是宋仁宗的老丈人。他之所以被后世污名化,从上述来看,推测大致是因他得罪的人太多,皇亲外戚,内官、医官、乐官(反复劝诫宋仁宗减少对他们的赏赐)、文人集团全让他得罪了,加之严刑峻法,落了个酷吏的名声,才被演义成反面人物。
历史有时是面哈哈镜,你看到的、听到的和真相不是一回事。口口相传的民间话本中还有多少被阉割的历史呢? 宋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