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赵楼村位于郓城县的西北部,距县城18千米,属水堡乡管辖,距水堡乡政府驻地2.5千米。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管赵氏始祖管仲贤和妻子赵氏,携家眷自滨州市蒲台县迁到这里定居立祖。从二世起跟随母姓,更姓为赵。后来,五世祖、七世祖又改为姓管。当时也有继续姓赵的,所以管姓、赵姓实为一家。因村内有楼,所以村名就叫管赵楼。
据《始祖管公墓志》(明朝万历11年立)记载:为了逃避繁重的兵丁和徭役,管氏姓氏改为母姓赵姓,后来又改回管姓。因为当时子孙繁衍的情况已登记在册,只能部分改管姓,其余继续姓赵。从此后,管、赵两姓的后代就分别延续管、赵的姓氏,但世世代代都知道管、赵是一家人,是一个祖宗。
明清时期属郓城县大丰乡,清末属章华寺里。1928年隶属郓城县七区(刘口)化民乡(乡驻地管赵楼)。1940年归郓城县七区,1946年隶属郓北县七区,1949年又属郓城县七区,1952年为十区(玉皇庙区)管赵楼乡管辖。1958年初属水堡乡,同年秋建管赵楼大队,下设18个生产队,归陈坡公社。1976年冬,管赵楼大队分为赵前(辖新赵楼)、赵北(辖黄洼)2个大队,归水堡公社。1984年赵前、赵北2个大队改称赵前、赵北村民委员会,1987年,赵前村民委员会又分成赵东南、赵西南两个村民委员会,管赵楼自然村就有了赵北、赵东南、赵西南3个村民委员会,都属水堡乡管辖。
据《管赵家谱》记述,八氏祖赵光鳞临危受命,舌战群敌,其事迹至今被传颂。
赵光麟,字符尼,赵氏八世祖,著名学者。他博古通今,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因能言善辩、妙语连珠而声名远扬。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湖方(绰号一只虎)在江南领兵造反,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一时声势浩大,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大中丞相兵部司马高委领圣旨到江南平乱。司马慕名赵光麟才华,行军途中转道管赵楼,特聘赵光麟为随军参军。大军渡过长江后在南京附近安营扎寨,准备向叛军发起攻击。赵光麟向高司马请战,愿阵前说服湖方等叛军息兵。高司马因担忧赵光麟独闯虎穴,有生命危险,拿不定主意。赵光麟再次请求,高司马终于允许,叮嘱安全第一。赵光麟只身一人来到两军阵前,三天三夜未离鞍马,对湖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述两军交战,会伤及无辜百姓,生灵涂炭,永落骂名。最终胡方被说服,说:“有你赵光麟,我一只虎永不反叛。”自此息兵罢战,使江南一带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司马高委奏明皇上,御封赵光麟为赞画都司、两湖参军,官居正四品。
赵光麟无视高官厚禄,借故家中二老年迈,不愿在外为官,请求返归故里,孝敬双亲。此举震动大江南北,皇上下旨封赵光麟为忠孝都司。各州府使官、名士纷纷到南京“晴川阁”为赵光麟庆贺饯别,找画师为赵光麟画像,赠送诗赋字画,以资纪念,车水马龙十几日不散。江南百姓也纷纷赶来跪拜致谢,感恩戴德。汉阳孝廉李昌祚为纪念这一盛况,特写下千字序言,取名:“晴川阁序”。这册序言、赵光麟画像及所赠诗词,赵家后代保管至今还完整无损,历久弥新。
管赵楼村有管、赵、刘、朱、李21个姓氏。除管、赵氏外,其余姓氏都是在明清时期从本县迁来的。各姓氏和睦团结,互帮互助,是远近闻名的精神文明村。
管赵楼是郓城县西部大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商铺、作坊24家。现在的管赵楼,村内工厂机器轰鸣,车来车往。村中高楼林立,超市应有尽有。人们牢记“晴耕雨读”祖训,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大道。 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