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静丽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菏泽市要积极开拓进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启“后来居上”新篇章。
聚焦落实,瞄定改革“总目标”
方向明则思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鲜明提出“七个聚焦”,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以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各领域。这是对总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清晰勾勒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锚定这一目标,牢记总书记对菏泽“后来居上”的殷切期盼,菏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紧跟省委改革工作要求,以“七个聚焦”为重要着力点,聚焦落实,确保了各项改革任务条目清晰明了、节点精准精确、责任可溯可查。
创新驱动,培育改革“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近年来,菏泽市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创新潜能,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优良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坚持从全市一盘棋的高度谋划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堵点、接续短点。二是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菏泽市坚持技术引进与技术研发并重,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竞争力,助力化工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三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集聚整合创新资源。菏泽市坚持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加速积聚创新要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四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打造人才聚集高地。通过采取“校企对接”“专业对接”“岗位对接”全力打造数字化人才,推动“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坚持人才与项目“联姻”,引才与留才并重,实现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培育新动能提供“智力”保障。
实干担当,跑出改革“加速度”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狠抓落实的重要性,告诫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举措,涵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唯有实干担当,以钉钉子精神方能把《决定》所确定的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近年来,菏泽市立足自身实际,瞄准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改革开放攻坚、乡村全面振兴、城市扩容提质、民生福祉增进、文化品牌塑造工程,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聚力打造鲁西崛起增长极、四省交界中心城、向西开放桥头堡、黄河文化新高地……从一个领域内各项改革措施的相互配套,到相关领域改革的统筹协调;从抓改革措施出台,到抓改革项目落地;从科学把握改革时机、力度、节奏,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性工作态势和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助力菏泽跑出改革“加速度”。
人民至上,筑牢改革“根与魂”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改革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菏泽市聚焦群众求学就医、养老托幼、安居乐业等朴素愿望,精准发力,纵深推进,让“改革红利”在民生领域持续释放。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教育“双减”部署,持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校际之间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破题群众“就医”难题,深化医联体医共体改革,推动城乡医疗机构一体化同质化发展,着力打造健康菏泽;持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新增大型养老机构17处、养老护理床位4433张,完成特困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816户,用改革守护“夕阳无限好”,让“银发族”安享晚年;创新实施“归雁兴菏”行动,持续开展“回引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6.5万个,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决胜黄河滩区大迁建,圆了14万群众“安居梦”……“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一个个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次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烙下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
(作者单位:中共东明县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