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4年06月28日
第A6版:人文菏泽

●菏泽地名前世今生●

吴岔口

吴岔口村,位于曹县西北25千米、韩集镇政府南2千米处;全村总面积1.7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45平方千米,村落占地面积0.34平方千米;聚落略呈南北长块状,南北大街一条,长约750米;东西主大街两条,长约350米。全村300余户,1200余人;有吴、孔、董、杨、张等姓,以吴、董二姓为多。

《曹县地名志》吴岔口词条载:明洪武二年(1369),吴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建村临交叉路口,以姓与地貌命村吴岔口;清顺治间(1644-1661),董氏自河西董迁来,村名依旧;原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董玉仁生于该村。

董玉仁(1924.1- 1997.9),1942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出生入死斗顽敌的革命生涯。其先后任齐滨县韩集区武工队指导员、中共韩集区委组织委员、韩集区公安助理员、韩集区委代理书记、书记。抗日战争期间,董玉仁带领刘庆春、丰荣明等武工队员与日寇展开游击战,利用地形熟的优势,不断袭击骚扰日伪顽杂;同时他还常常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坚定了广大群众革命必胜的信念。解放战争中,董玉仁在国民党军队进攻、地主还乡团疯狂反攻的严峻关头,带领区武装巧妙与敌人周旋,并坚持区不离区、县不离县,与敌人进行腹地斗争。他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带领武工队镇压勾敌、资敌的顽固分子,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为巩固鲁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玉仁先后曾任中共曹县县委组织部长、中共曹县县委副书记、曹县县长,任中共定陶县委副书记,中共菏泽县委书记处书记、副书记、书记,中共菏泽地委常委、菏泽县委书记,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等职。1960年,在群众生活发生极端困难时,他一天到晚骑自行车深入农户,查看灾情,组织生产救灾。1978年冬,他率先在菏泽县沙土公社的石碑王庄和宋海搞农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将土地、牲口、农具包干到户。当时,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一些人顾虑重重,董玉仁说:“只要能多打粮食,让社员吃饱饭,给国家多作贡献,这就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如果出了问题,没你们的事。”在他的大胆负责、鼓励下,使该村一举脱贫,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根本转变。

董玉仁的家乡吴岔口村,明属田村都,清属田村里,民国时先后隶属曹县第十区、齐滨县第三区、曹县第六区。吴岔口地处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受革命的影响和熏陶,该村大批青年踊跃参军。其中,吴常青、董士友、董玉福等热血青年为国捐躯,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进入新世纪,尤其近十年来,该村依靠东临韩吴路、西靠健民路的便利交通,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木材加工,村民过上了宜居宜业的幸福生活。 丰瀚 酆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