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静丽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催生农业生产新动能、经营新模式、产业新业态,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齐鲁粮仓”的必然选择。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菏泽市作为山东省打造沿黄“齐鲁粮仓”的重要一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提升前沿农业科技水平
首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农业科技力量整合优化、协同创新和效能提升,建立国家级农业重大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其次,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保护通用性前沿技术、农业专利、农业品牌等知识产权,加强基础性研究,攻关一批现代农业“卡脖子”难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第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重点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建设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的有效对接。最后,强化涉农企业创新支持,统筹支农政策、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重要主体,健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推动产业升级变革,布局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布局和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变革,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一要加大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形态力度,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现代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科学布局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等环节,实现多次加工、多次增值。二要加快农业功能跨界融合,拓展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培育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由生产环节向生态、生活领域拓展。三要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加快发展以提供优质健康食品为重点的绿色农业,推动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业向高值、高效、多元和低碳的现代农业转变。四要建设高素质涉农人才,紧跟产业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应用型农业生产者队伍。
利用数据赋能优势,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
目前,菏泽市农业经济发展依然是以农业实体经济为主,农业数字经济的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农业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不够紧密。因此,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连接、聚合和分析功能,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经济循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直播经济等,推动生产主体和加工主体、流通主体、销售主体之间数据联通和利益共享,实现生产和消费精准匹配、供给和需求精准对接。另外,充分运用数据要素多领域渗透、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的特性,大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发挥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以数据生产力创造新质态价值。
发挥要素协同效应,创新农业农村要素配置方式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把握好农业和非农、乡村和城镇、效率和共富、发展和安全、经济和生态、物质和文化、政府和市场等诸多关系,构建生产要素、资源要素、市场要素和社会要素等协同作用的机制。创新要素组合方式,同时处理好生产力发展和小农发展的关系,推进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和共同发展,构建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共富,避免小农户因技术门槛、规模效应、资源分化而被边缘化。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解决要素入乡流动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问题,使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得到充分流动。同时,要发挥好政府在守住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公共服务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明传承等需求,着力打造高水平“齐鲁粮仓”。 (作者单位:中共东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