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华伟
2024年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调研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要着眼国家战略要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各地都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推进新质生产力作为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重要抓手。我们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是继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之后做出的新的重大战略判断和理论创新,进一步拓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上又迈出重要一步。从本质上讲,新质生产力是由新的劳动本身、新的劳动对象、新的劳动资料等共同作用形成的,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包括技术、业态、管理、制度等多个层面,既要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又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产业创新,既要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又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其关键在质优,体现在通过使用新技术、引入新生产要素、创新配置资源要素等,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有些人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新瓶装旧酒”,还停留在较浅层、表面认知上,甚至是把新质生产力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比如,有的企业上马了一些新设备,更新了几条生产线,改进了一些生产流程等,就等同为新质生产力。这些认知就有悖于和偏离了新质生产力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新质生产力是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进而在其引领下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高效能的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形成的生产力效能更高,是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和需求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社会有效供给的能力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实现程度在根本上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只有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新质生产力可以形成更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新供给,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更多新需求,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长期性。新质生产力涉及思想认识、业态模式、管理制度、技术革新、体制机制创新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孵化培育到发展壮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将伴随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我们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辨证地看待新质生产力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导向,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对那些即使近期内不能转化生产力、不能落地形成产业而又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前瞻性课题,要提前谋划、预研布局,给新质生产力从“萌芽”长成“参天大树”提供培育培强的成长土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引领未来产业先发优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经济、科技、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优化营商环境,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堵点断点难点,塑造更加顺畅高效的生产关系。
(作者单位:中共菏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