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莹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出了许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策略、新思想、新阐述,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整体而又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开创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则第一次将“两创”作为一般性原则提升至同“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相并列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坚定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呼唤。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成就,研究其中的规律,总结出宝贵的历史经验,既是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也是实践中的重大课题。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落实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因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主线,积极推动“两创”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激发文化活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
菏泽,伏羲桑梓、尧舜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素有“天下之中”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牡丹之都”和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视察,提出“后来居上”殷切期望。十多年来,菏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稳扎稳打,执着前行,经济总量由“全省垫底”到“跻身中游”,成为山东省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市之一。菏泽不断守正创新,深耕文化沃土,扛牢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使命担当,取得了良好成效。如,菏泽牡丹、马岭岗镇面塑、曹县汉服、定陶陈集堆绣、巨野工笔画等文化产业十分注重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中蕴藏的产业价值,进一步推动了“两创”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菏泽立足牡丹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让国色天香的牡丹衍生出众多特色产品,实现了从“一朵花”到整个牡丹产业链的“美丽蝶变”,以“花样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曹县是中国汉服生产销售基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马面裙生产基地。2024年1月,曹县“拜年服”销售额达9.2亿元,同比增长68.19%。其中,马面裙占4亿元,成为吸睛海内外的“超级单品”。马面裙的热销,推动了当地汉服设计方向、生产模式和展示思路的转变,同时也带动了电商、物流、纺织、妆造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可谓是一业兴、百业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对“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作出了明确而深邃的阐释,为新时代推进“两创”工作提供了新的根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亦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要想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之中,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挖掘、整理、整合工作,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内容。“两创”工作全面起势的菏泽应注重总结经验,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本土文化优秀因子,守正创新,发挥菏泽文化资源优势,推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不负总书记殷殷嘱托,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贡献菏泽力量,进一步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菏泽新局面。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