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第A6版:文化

苔花如小米 也学牡丹开

—— 评田崇雪《细品红楼小人物》

□ 简振雷

崇雪兄来自鲁西南的菏泽巨野,他自幼酷爱文学,从读大学开始崭露头角,当年因关注跟踪余秋雨而发表《大中华的散文气派》,曾轰动一时。后来崇雪兄留校任教,读书教书近三十年,深耕文艺批评园地,潜心钻研,笔耕不辍,佳作不断,如今又有新作《细品红楼小人物》问世,真心为他高兴。作为国内评述《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又一部力作,此书体现出了一系列鲜明特点。

一、视角独特——小人物的视角契合了当下普通人的审美特征。

经典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超越时代的局限性,令人常读常新。《红楼梦》的研究著作浩如烟海,怎样体现自己研究的独特性,赋予新书以时代的内涵?一般的研究者通常不会绕过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评述,作者舍弃了对主角和主要人物的观照,退而求其次,抓住了配角,边缘人物,用作者的话说“还配角以追光”。可以说,本书是《红楼梦》研究史上首次直接地、专门地、系统地对《红楼梦》中的小人物(边缘人物)进行评价的著作。这里的小人物是相较于主角或大人物的,以他们的视角来反观小说的选材、组材、谋篇、布局和立意,从而以小见大;另一方面,评价的视角是普通人的视角,平凡人的视角,是作者和原著平等地对话,以心换心,这也赋予了《细品红楼小人物》以全新的价值。这一视角的选择,体现出了崇雪兄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出新时代读者对《红楼梦》认识的新高度。

二、每一个小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提炼和概括精准而洗练,一语中的,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文艺批评追求。

《细品红楼小人物》撷取了香菱、赖嫲嫲、焦大、龄官、柳湘莲、刘姥姥、鸳鸯、平儿、一僧一道(可以算两个人)等23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老病死,透过这些小人物的特征,给当代人们以新的启示:龄官和贾蔷对真正爱情的理解当不输宝黛,“自由、平等、一见如故”这三个“真爱”苛刻的条件简直是“前无古人,也鲜有来者”,即使放在当下,也绝不过时,令当代的那些不曾拥有真爱本意的痴男怨女汗颜;平儿的平和贵不争,自有她的淡定和超脱;过于现实化的袭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诗性的缺失,身份地位确实限制了“想象的空间”;茗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信、乐观、通达和与时俱进都具有当下的意义和价值……阅读本书,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用一句老北京的话来说,就是“亏你想得出来”“ 真有你的”。

三、观点与材料的紧密契合使得作者对小人物的品评丝丝入扣,令读者心服口服,是名副其实的细读精品。

翻开《细品红楼小人物》,每一人物特点的概括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坚实的人物自身的言谈举止等细节做支撑,合情合理,让人读来“解渴”和“过瘾”。作者对香菱的“美不自知”“苦不自怜”“拙不自弃”的概括完全是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环环相扣;刘姥姥与贾母相见一章最为典型,两位老妇人人情世故拿捏得确精准到位;茗烟作为宝玉的青春好友,追风少年,盗火者,可谓是“阳光少年”,自我认知之清楚,自我定位之准确,言谈举止之得体,性格之积极乐观向上,绝对值得当下动辄抑郁纠结、无所适从的年轻人去学一学。

四、整部书的语言既朴拙、洗练又形象、生动,还恰到好处地吸收了一些新词,使得本书文采斐然,“还文学以诗学”,有金石之气,玉振金声,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水平。

本书的语言朴拙、洗练,看看目录就能深刻地感知到:评论妙玉时,用了“身世之深”“思想之深”“情感之深”;评论袭人时,用了“生存之术”“生存之道”“存在之思”;评论林如海,作者用了“宠辱皆惊”“廉贪皆恐”“离合皆愁”……可见用词惜字如金,字字千金,朴拙、洗练之极。作者对“龄官之真爱”似乎情有独钟,作者用“野百合也有春天”做喻,向世人讲清楚、讲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深情地歌颂了伟大爱情,可谓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我个人认为这一篇作者用情最深,写得是最有感觉也是最洒脱的。

不仅如此,作者评论贾敬的“少年的开挂”,评论贾雨村的“开挂人生的通行证”,评论茗烟的“我就是我”,评论小红的“紧紧抓住梦的手”“梦醒时分”“我要飞得更高”“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赋予传统以时代气息,让当下的读者读来倍感亲切,深切地感受到《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原来与自己近在咫尺。

五、作者将读书、做人、教书、著书、文艺批评有机融合,成就了自己的书生本色。

阅读《红楼梦》和研究《红楼梦》,讲授《红楼梦》,认认真真、本本分分地做一个“我以我手写我心”的小人物,体验小人物悲欢离合、感悟小人物爱恨情仇,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发现小人物的不凡之处,这使得《细品红楼小人物》与作者自己的生命成长状态完全融为一体,将读书写书成就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恐怕是所有读书人的向往的境界。

崇雪兄来自鲁西南巨野谷庄,出自乡野,少年历经磨难,他无疑是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的一朵不起眼的“苔花”。谷庄地处“大野泽”腹地,数千年的积淀沃土,让这片土地成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之都”。作者在原序中说“那些底层的、边缘的,如蝼蚁的、如尘埃的芸芸众生最容易被忽略,虽然我不是第一个关注他们的。将目光投注给那些边缘人物,符合我一贯的人生信条:远离中心,自我放逐,做个边缘人。”纵观本书,“还红学以诗学”“还配角以追光”“还传统以现代”,拥有这样学术追求的作者又怎么能仅仅是一个“边缘人”?

袁枚有诗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崇雪兄应该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读他的书,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澎湃的激情,对美好事物浓墨重彩的讴歌,感受到他对自由生命的无比热爱,整部书大开大合,真真正正地拥有国色天香之气,因为他来自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