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海霞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日子。清明是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时节春天已经过去大半,此时春意正浓,大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旧唐书》也有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我国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在我们家乡,清明节这天祭祖。记得我小时候,清明节只是个春祭的日子,家里小孩子跟着父亲给去世的祖先上坟,有一系列的流程:摆祭品、烧香、等一炷香的时间,祖先们吃完了,然后烧纸、磕头,全程保持严肃,不能说笑打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的气氛是哀伤的。
但这种节日气氛,从十年前发生了改变,清明节祭祖时,很多家庭全家出动,连儿媳妇也加入其中。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思想也逐渐进步,传统的旧俗也在发生改变。在外地成家的老乡,他们清明节返乡祭祖都是携妻带子,一是祭祖,二是回家看望亲人。扫墓之余,全家在山乡野间踏青游玩一番。这种祭祖形式也影响了原住村民,大家纷纷效仿。清明祭祖成为一个团圆的日子,人们脸上少了些哀愁,多了些温馨和暖意,大家通过祭祖,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从而更加珍惜眼前人,懂得活着时多尽孝。
最近几年,按照“教科书”过节气和节日的风气在悄悄盛行。清明节祭祖由原来的摆祭品、烧香烧纸,变成了鲜花祭拜,祭拜完后携全家到野外踏青野餐,有的家庭还要在这天植树、插柳、放飞筝、荡秋千等。这都是“教科书”上的清明节习俗。虽然这些习俗古代就有,但漫长的农耕时代,对于面朝黄土的农人,却很少有这份雅兴和情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农人们也有了闲情,在岁月静好时,追求一点近处的诗和浪漫。
清明祭祖,缅怀故人,是传承;踏青、植树、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是享受当下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大家都在做节气生活和民俗的践行者,共同传播传统文化,享受节气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