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3日
第A5版:文学副刊

造访刻瓷

□ 刘军

(一)

我对刻瓷的情有独钟,还是缘于当年在外宣办负责对外宣传的时候,由于工作原因结识的朋友老吴,他的夫人就是一位响当当的刻瓷大师,我叫她吴嫂。当时,每每有涉外媒体记者来菏泽采访,我都要带他们到和平路达坊巷16号小院——吴嫂的创作室参观一番。冬去春来,耳濡目染,我也成了一个“刻瓷通”,并相继在海内外媒体发表不少有关刻瓷方面的报道。

记得,初次采访吴嫂,是带着对这个大咖级人物的好奇去的。“叮当当……”一阵清脆悦耳的刻瓷声告诉我们,主人正在工作。推门进去,创作室摆的全是作品:瓷盘、瓷板、瓷瓶、花秆……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我们环顾这个创作室,发现除了瓷器、颜料、刀凿和一把小锤之外,并没有多么高级精密的工具。真不敢相信,那件件精细考究、高贵典雅的上乘之作就出自这里。她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有板有眼地向我们介绍,刻瓷所用工具并不复杂,只需几把钻石刀、合金钢凿和一把小锤就够了。至于如何运用这些刀凿点瓷成花,这里面就有大学问了。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绘画修养和篆刻知识,既要表现字画的神形,又要强调刀与瓷的“金石味”。刀凿所产生的感觉是画笔所不能及的,刻瓷的独特艺术风格就在于此……她在交谈中,特别强调要致力于牡丹刻瓷的研究,她说牡丹是富贵吉祥、和平友谊的象征,她要把这朵寓意深远的友谊之花刻在瓷上,印在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人的脑海,留在世界人民的心田。

采访中,吴嫂的手里始终没有离开那把腰凹的小锤。她说这个不足百克重的小锤,已经陪伴她走过漫长的求艺生涯,帮助她登上了艺术的殿堂,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因此,她对这把小锤垂爱有加,爱不释手。

(二)

刻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装饰手工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古物中,就有清代乾隆年间的早期刻瓷作品。相传,刻瓷工艺历史久远,早在秦汉时期,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魏晋之后,为了永久性地保存诗词题款,开始在上釉后的瓷具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是最初的刻瓷。

曹州刻瓷,因菏泽古称曹州而得名,已有二百多年的传承。是一种用特制刀、锤等工具在陶瓷上雕刻图案并涂色或不涂色的纯手工技艺,从远古的陶瓷刻胎、印记基础上发展而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同治年间,第一代传承人马老先生,为生活所迫,继承父辈传下的锔瓷手艺,常年在鲁西南一带及苏豫皖等地奔波,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喽!因他为人和善,锔艺精湛,乡亲们都热情地称他为“曹州马锔匠”,谁家有需要修补的陶瓷器品都让马锔匠给修。在锔补的过程中,他发现有的瓷器出现不规则的釉面破损,即便修补后脱釉处仍不免有些尴尬。于是,他就根据釉面破损的形状,尝试着在破釉周围再刻上花草等纹样,并形成完整的装饰图纹,不经意间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残缺美”,创造了以损救损的修补法。一些文人墨客闻之慕名而来,求他在茶具、笔筒、帽筒等器具上刻字做画加以装饰,这便是曹州刻瓷的雏形。经过代代相传,不断改进,现已传至七代。

听吴嫂讲,曹州刻瓷工具独特、立体感强。所用小锤为祖传,采用铁加藤条制成,牢固轻巧且坚韧耐用,顶部形状为梯形,上窄下宽,可以根据受力面不同而进行选择;刻瓷时依据器物的形状和凸起之处体现立体感。刻法美妙、富有层次。结构严谨,布局得当,刀法干脆利落,泼辣多变,粗中有细,豪放有致;巧妙利用瓷的釉面,根据明暗及刀痕的疏密力度,体现所刻事物的纹理,先刻瓷后上色,重视细节的展现,注重留白,观有墨韵,触有手感,风格古朴典雅。技法新颖、搭配精巧。创造了叶脉雕刻法、肌理雕刻法,突破传统刻瓷中的点、线局限,增添深浅、浓淡表现手法,并辅之以彩绘,从而使刻瓷艺术有了一次质的飞跃。结合地域、传承文化,所刻题材涵盖山水花草、珍禽异兽、人物肖像,最独特之处,便是以菏泽本土牡丹为主题的雕刻,让人们享受花美的同时,也传播了牡丹文化。曹州刻瓷艺术价值高,实用价值大,深深扎根于民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本文的重头戏还是吴嫂,人家都称她为大师,这可绝非偶然。是因为她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技艺,综雕刻、绘画、书法、篆刻技法之精妙,汲取众家之灵气,以苦为乐,久经历练,终于让常人视刻瓷为坚硬的“百炼钢”,在她的手里化为了“绕指柔”。在那小小的寸盘之上,她可以刀耕斧凿,匠心独运,纵横捭阖,千里驰骋,挥戈自如,游刃有余。严禁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使其手下的作品形神皆备,入木三分,构图巧妙,造型别致,色彩鲜明,寓意深蕴,雅俗共赏,情趣盎然,达到了一个至善至美的境地,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恩师看了她的刻瓷表演,大有青出于蓝之感,挥笔写下“夺天地巧,尽笔墨微”;书法大家当场泼墨写就“铁笔生花,再造新意”;大学教授题词“瓷艺超群,勇开蹊径”。全国各地的刻瓷爱好者纷至沓来,拜在她的门下,恭敬地道一声“大师您好!”

清晰记得,为纪念澳门回归祖国,吴嫂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件名为“和平富贵图”的刻瓷作品。她在雪白的瓷盘上刻下一株盛开的牡丹,粉红相间,活灵活现,花枝上两只羽毛渐丰的小鸟,向着硕大盛开的牡丹花翘首以盼,牡丹花下两只和平鸽在悠然自得地叙说着亲情佳话。整幅作品立意深邃,构思精巧,寓意深远,读懂悟透者皆拍案叫绝……

(三)

时隔经年,位居和平路的达坊巷早已不复存在,低矮的平房变成了高楼,我的伙计老吴您搬居何方?!

也许是与刻瓷的缘分未尽,也许是上苍被感动后的蓄意,让我与老吴久别重逢,邂逅……

原来自从达坊巷拆迁后,老吴就搬回了老家鹁鸽堂,在那投资建起了足有半亩的刻瓷艺术馆,属集创作、教学、研发于一体的新生业态、朝阳产业,如今的老吴已是“鸟枪换炮”了!

新闻职业的敏感,驱使我对刻瓷再次造访。热情好客的老吴两口子,还是不减当年的那份热情,端茶让座,一阵寒暄。吴嫂三句话不离本行,又拉起她那孜孜追求了一辈子的刻瓷艺术……

最后,老吴告诉我,曹州刻瓷要突出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在目前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下,必须与现代化的元素相匹配,在原有瓷胎器形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发展,丰富台灯、文房四宝等多样性内涵,向收藏展览、伴手礼品、文旅产品、家庭装饰等方向拓展。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享受传统文化,愿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前程似锦的传统文化更多飞入寻常百姓家!

结束造访,拜别兄长,当我们走出鹁鸽堂,一群和平鸽从我们眼前飞过,留下一串“格铃铃……”的音乐,由此及彼,浮想联翩,不能不让我又想起那“叮当当……”的刻瓷声,不绝于耳,余音袅袅,且行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