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4年03月06日
第A5版:文学副刊

琴筝清曲响春声

□ 胡敬洪

琴筝和鸣

清晨的太阳把慈蔼的目光投向醒来的窗台,一只金色的小鸟在窗前轻歌曼舞,喜迎新的一天。

啊!阳光,小鸟,你可曾知道,更明媚、更悦耳的胡琴正为您伴奏。

他端坐在阳台上,置身于阳光和小鸟的纵情中,手里的胡琴也纵情地泼撒着弦索乐《碰八板》或轻柔或激昂的旋律,音色的波浪伴随着晨辉与鸟鸣而起伏荡漾。

他特别喜欢用胡琴演奏《碰八板》。这个弦索乐中多次获奖的经典曲目,曲调高亢、激越,铮铮似天籁,其雄辉的音韵,不知醉了多少颗滚烫的心。他每次演奏它,都能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进入天地与江河同舞、白云与蓝天共辉的高远境界。

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左手揉弦,右手运弓,弓与弦似乎善解人意,配合默契,时而轻柔,时而欢快,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音节,都恰到好处地彰显生命之力,都如同鲁西南大地般深沉和厚重。

突然,他感到手中的器乐从未有过的沉重,再演奏不下去了,看一眼手中的胡琴,起身隔窗远眺,陷入沉思,耳边响起云南丽江纳西古乐优美的旋律。

就在几天前,他去云南出差,在丽江观看了纳西古乐表演,也游览了当地的山山水水。令他惊叹的是,这里的山水村寨间,以及吊脚楼和古栈道上,到处充满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民俗歌舞的风情和古今声乐的神韵。他陶醉了,挥之不去的“传承”二字给了他诸多启示。

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菏泽由来已久的古乐弦索乐同样需要传承。

丽江的山水是秀丽的,丽江的夜是喧嚣而神奇的,座座山,道道水,亲吻着星辰而欢笑!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脑海里反复出现家乡琴筝清曲的前世今生。

明清时期,民间遗存的宋元诸宫调开始在曹州境内流行,当地文人士绅编写新词,抚琴抓筝,弹琴演唱诸词“小曲子”,一则散心,一则解乏,自我娱悦。由于以古琴、古筝为主,琵琶、奚琴(如意勾)为辅的弦索乐伴奏,遂称之为琴筝清曲,同时也催生了弦索乐。

琴筝清曲是山东琴书、山东古筝乐、菏泽弦索乐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早期综合形式,琴筝和鸣,清曲典雅,携着孙膑故里的劲风,迈动水浒好汉的铁足,从鄄郓出发,经单、曹二县,深植于曹州人民心田,渐成枝繁叶茂的民间艺术大树。琴筝联姻的琼枝翠叶,先后孕育出郓城县黎仝庄班社、王殿玉东鲁雅乐团、鄄城县霍庄村班社、鄄城县张菜园张堌堆村班社和郓城县苏楼潘庄村班社,涌现出黎连俊、王殿玉、赵玉斋、张应易、赵登山和张效伦等德艺双馨的乐师艺人。

有位作曲家曾这样给音乐定位:“真正的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和憧憬的呼唤。”民间音乐何尝不是?菏泽琴筝清曲如同一个引路者,召唤着人们去寻找自己心中憧憬的妙景。

有文字记载:“黄帝、唐尧造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之熏兮,可以解悟民之溢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琴筝清曲,来自儒风浸润,来自黄河荡涤。奔放的情愫、洒脱的风神,化作尧风舜雨,化作天籁之音,琴和筝如同“金风玉露一相逢”,恰到好处地珠联璧合,使琴书、古乐、弦索灼灼生辉,成为一代代花乡人的精神寄托。它借着从黄河刮来的风,借着从艄公胸腔里跃出的号子,把欢乐的信仰、希望的期盼,奉送给城乡大众。琴声悠悠,筝音煌煌,琵琶柔柔,奚琴绵绵,村民们闻声而动。当院里院外直至墙头上都是听众时,演奏不得不向街道、打谷场转移。何等的热闹,何等的欢腾,何等的气派,为人们的生活插上幸福的翅膀!

曾几何时,琴筝清曲畅游在曹州民间古乐的波涛巨浪中,曲曲荡涟漪,声声似波澜,有杜甫的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陶渊明的安贫与高雅:“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也有王之涣的浩然之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源远流长的“雅乐”“古乐”是曹州文化的重要根脉和底色,历经数百年传承和积淀,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彩的演出,成为鲁西南人心仪的民间艺术,是享誉海内外表演艺术的珍稀范本之一,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可那又是何等年月,美妙而珍贵的琴筝清曲险些被粗野庸俗之浊流所淹没。

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岂能让它惨遭灭顶之灾。看人家云南丽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脚步多么铿锵有力。应该向人家学习呀!

想到这些,苏本栋坐不住了,放下胡琴,穿上衣服,匆匆忙忙离家往外走去。

这是2009年10月普通的一天,而对于菏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值得记载的一天。

这天,苏本栋把自己的同道、曲艺界久负盛名的乐师王振刚、胡化山、毕美找到一起谈心,提出整理恢复琴筝清曲、成立琴筝清曲古乐社的设想。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三位乐师早就在做着与他一样的梦,可谓志同道合,同心同德。

紧接着,苏本栋一个长途电话打给远在吉林长春工作的弦索、筝乐大家赵登山先生。赵先生不仅与苏本栋都是菏泽郓城人,也是民间古乐传承事业的助推者,一听苏本栋要成立琴筝清曲古乐社,赞不绝口!

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12月的日历正悄无声息地一页页撕去,迎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赵登山风风火火来到家乡菏泽与苏本栋、王振刚、胡化山、毕美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共谋如何成立菏泽琴筝清曲古乐社。

菏泽琴筝清曲古乐社正式组建于2011年9月,旨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艺术,使山东琴书、山东古筝乐、菏泽弦索乐三大奇葩在菏泽大地一起开放,争奇斗艳,长盛不衰!

弦索四老

采访琴筝清曲古乐社,不断有人向我提起“弦索四老”。“弦索四老”,正是开创琴筝清曲古乐社的苏本栋、王振刚、胡化山和毕美。我有幸结识了这些常年活跃在人们心灵中的艺术家们。

先说苏本栋。他生于1953年,郓城县人。观其外表,瞻其秉性,挺拔如榆的身材尽显书生的爽朗,一身儒雅余韵。他自幼喜欢音乐,最擅长胡琴演奏,1972年考上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后为山东艺术学院)专攻二胡,1975年毕业分配到菏泽地区艺术馆做音乐工作。追赶着苏本栋的人生轨迹,我发现他始终没有离开过文化艺术界,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音乐。他在地区艺术馆工作8年,又在地区戏曲研究室工作10年后,担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接着筹备菏泽市戏剧院任院长。他长期主持全市的戏曲、曲艺等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撷取了大量民间艺术资料,先后担任国家艺术学科重点项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志》山东卷的常务编委工作,他普查、收集、整理、编纂的大量民间音乐资料被收入到集成志书中。他乐于组织实施各项演出活动,并亲自参加演出。这一切使他对菏泽各种地方戏曲的剧种音乐和曲艺的曲种音乐,了如指掌。他兼职菏泽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执笔泼墨绘制菏泽“书山曲海”锦绣远景。组建琴筝清曲古乐社后,他亲自担任艺术总监,指导各项活动,并且把“非遗”传承送往高校,带领乐社团队应邀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台湾艺术大学等20余所高校作专题讲座和艺术演出。沸腾的人生热血中迸发出强烈的文化艺术的情和爱。

王振刚的艺术之锁同样由情和爱的金钥匙开启。他1951年出生于鄄城县,十几岁开始拜师学艺,专攻山东琴书,边运弓边放歌喉,吹拉弹唱不分伯仲。他的“吹”,来自风摆杨柳;他的“拉”,来自雨打莲蓬;他的“弹”,来自电闪雷鸣;他的“唱”,来自黄河歌谣。

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所以他是自然的奴隶,也是自然的主人。”王振刚不甘于做自然的奴隶,立志做自然的主人,其艺术生命源自自然,高于自然,独步天下,卓尔不群。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山东琴书(南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能运弓弹弦,也能自唱自奏,张口就来的调皮话、歇后语能使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逼真,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他的“逗乐儿”能使台上台下其乐融融,戏里戏外融为一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皆成气氛。他是当今菏泽艺坛上的“元老派”,是昆山片玉式的著名艺人。1976年由鄄城县曲艺队调往菏泽地区曲艺队,其作品一亮相便获得满堂彩。1981年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北方片)演出,荣获一等奖,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在海内外发行。他多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艺术节获得群星奖。

王振刚唱功深厚,真假声互动无痕,多项器乐精通,坠琴、软弓胡、声声韵味十足,“庙堂之色”的唱和奏尽显高雅,化春风,降喜雨,滋润观众心田。

1952年出生于鄄城县的胡化山,是优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传承人,也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雷琴研究会会员、菏泽市曲艺家协会顾问、菏泽古筝专业学会顾问、国家一级演员、菏泽学院特聘教师、济南大学特聘教师、菏泽首届牡丹文学奖获得者。这座菏泽曲艺界的“山”,无论是高峻崚嶒,还是青峰独秀,每一块“石”都镌刻着他从艺58年的坚实脚印,每一泓清泉都流淌着《新风曲》《碰八板》《对开门》《乡音和鸣》《戏韵》等作品所获得的大奖。业内人习惯称胡化山是器乐“通才”,以其“全能”状态,“全能”技艺成就了他事业之“山”的嵬巍,成就了代代乐师的成长,成就了菏泽弦索乐的勃勃生机。古筝,音韵飘逸,洒脱流畅,它在胡化山指间出神入化,如清泉石上流,如黄河入东海;雷琴性柔而灵敏,旷达而洪亮,它在胡化山手中戛玉敲金,如清水出芙蓉,如金钟裂长空;软弓胡发音独特,音色明快,它在胡化山手中鸾翔凤翥,如唢呐放情,如百鸟当歌。

胡化山借乐抒怀,以乐为侣,以乐为友,时刻保持着乐师的进取精神。有了精神的力量,他一专多能,凭借着“多面手”的潜能,弹奏出人生的韶乐,演译出生活的真谛,编织出时代的故事!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蝴蝶琴,居弦索乐中传统四大件乐器之首。或双槌打琴,或单槌打琴,在多器乐合奏中掌握节奏,调节气氛,发挥着“领奏”作用。

乐师毕美是位优秀的扬琴演奏者和南路山东琴书的演唱者,她在乐社里承上启下,如同一只鸟,既是老年乐师喜爱的“雏燕”,又是青年乐手尊敬的“领航雁”,还有很多人亲切地称呼她“毕大姐”。

毕美出生于成武县,是南路山东琴书的省级传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她一手打琴,一手执板,琴响处,珠落玉盘,板开合,金击青石,全都是大地回音,万物气息,能让人感受到春风的爽快,水的轻盈,月的光亮,以及黄鹂、百灵、布谷鸟的争鸣声。

艺术之人中有句俗语叫作“练家伙”,弦索乐艺人练家伙最苦莫过于敲琴。毕美初入艺门就懂得了优秀的器乐艺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过硬的功力,清脆阅耳的琴声来自手腕的柔和韧,务必先练手腕。为了练出手腕的柔韧,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到明月驱寒,鸡啼破晓,练到云散虹悬,草衰梅开,直至弹奏自如了,发音无误了,随心所欲得如万马起狂飚,似鬼神顿销迹,悟性和意志各获得优胜杯。你看毕美,也许天生丽质,她往琴前一站,那身姿仪态万方,那容颜羞花闭月,那神情意气端庄。她左手腕一旋,右手腕一抬,琴和板你呼我应,刹那间便有了诗情涌动,多姿多彩的音色使听者忽而眉飞色舞,忽而打禅入定。

1981年,毕美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演唱的山东琴书《大林还京》获得文化部表演一等奖。2013年,毕美表演的弦索乐《乡音和鸣》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优秀表演奖,弦索乐组合获得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一等奖。2016年,毕美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演出、演奏的弦索乐获得文化部展演奖。

弦索四老,神圣授意。梅之品,傲霜而开放;兰之性,迎风而妙颜!

古韵新声

菏泽市琴筝清曲古乐社,集中了菏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承担着菏泽弦索乐、山东古弦乐和山东琴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雷琴艺术、软弓胡音乐两个省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身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

作为休闲娱乐活动,器乐演出既能满足放松心身缓解压力的基本心理祈求,又是文旅产业破圈的重要引擎。其烟岚弥漫、意境深远的美感享受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召唤人们去追求,去感受美的生活。

民间音乐是现场的,是“活”的,活在大自然,活在人心里,因而能激活人的心灵。

琴筝清曲古乐社不间断地组织演出活动,让“活”的器乐声浪荡漾在“活”的演出现场,陶冶人的心灵。十余年来,这个古乐社足迹遍及江苏、湖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弦索乐的音韵响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2023年6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非遗曲艺周”在武汉开幕,展演中,琴筝清曲古乐社的乐师胡化山、王玉珍、孔鲁顺、刘振婷、马继帅应邀演出的山东琴书现代曲目《潘平安相亲》受到一致好评。

2023年6月24日,大连之声四季音乐节——“致敬编钟主题演奏会”上,琴筝清曲古乐社的代表作弦索乐《碰八板》、山东古筝乐《高山流水》作为特邀曲目展演,“千年雅乐”与“金石之声”相互融合,穿越千年的音乐对话,给人们送来金声玉振、意境深远的美感享受。

让我们再把视角倒回到5月23日至25日的西域胜地祁连山。这座被高原广袤大地赋予了雄浑旷达的气质、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奇宕雄健的情感的大山,此刻依然被冰雪所覆盖。太阳光下的雪山,静和美得有些像精灵,清寥而空旷,是心灵的静,也是大自然的美、人文的美和人情的美。

祁连山脚下,古称甘州的张掖县城却美而不静,鼓乐阵阵,唢呐声声,满城是彩旗飘扬、丽服簇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文化馆协会和张掖市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文化馆、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甘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百馆联动歌盛世,文旅共话谱新篇”的全国地市级文化馆“百馆联动”大型文艺演出在此隆重举行。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67个文化馆、3000余名演职人员共铸盛典。琴筝清曲古乐社原创弦索乐《乡音和鸣》代表菏泽市文化馆应邀参加。

《乡音和鸣》包括《大八板》《花轿行》《叠断桥》《上河调》《琴韵》《风摆翠竹》和《夜静銮铃》等古今经典乐曲,以古老弦索乐情调为底色,以现实风味重笔泼墨,倾情表达时代风情和人文情怀,天籁般热情激越、飘逸典雅、深沉委婉。自然之声,山环水绕;高天之音,万种神俏。祁连为之喝彩,甘州向之致敬!

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在于不断发展和创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琴筝清曲弦索乐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笔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对其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化传承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入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立意深远。琴筝清曲古乐社的乐师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特征所在,菏泽弦索乐艺术要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不可落入窠臼,也不可逆义而行,更不能照猫画虎。应该“以古人之精神,开自己之生面”,守正创新,活化传统文化资源,将文脉传承下去。

有了深刻的认识,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进而促使鉴古思今,不断探索,增强文化自信力量。任性的温情、古典的神韵和灵魂的触动,赋予了琴筝清曲古乐社的乐师们鲜活的灵性,热情讴歌菏泽经济社会新气象,讴歌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

菏泽,古称曹州,西周时期为曹国所在地,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曹州民歌早在《诗经》中就有倩影。《蜉蝣》《候人》《鸤鸠》《下泉》全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2023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菏泽市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弘扬“非遗”时代价值,展现时代风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琴筝清曲古乐社为了奉献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群策群力,倾情打造。他们思古,想到了“曹风古韵”;他们创新,花乡芍药正开。啊!“曹风古韵,芍华之约”,远道而来的古乐与新时代的万紫千红相约菏泽大地,古今牵手,推陈出新,音乐会以“曹风古韵,芍华之约”为主题,多么别开生面的创意呀!

“曹风古韵,芍华之约”专场音乐会共11个曲目,于2023年6月16日正式公演,菏泽弦索乐、山东古筝乐和山东琴书三个“非遗”项目融合在一起,古筝、琵琶、软弓胡、坠琴、雷琴、板胡等乐器粉墨登场,轮番领奏。《乡音和鸣》《碰八板》《戏韵·高调风》等经典,古韵中加入新调料,既古色古香,又清新明丽。筝琶箫综合的《春江花月夜》、弦索乐歌《苏堤月》、软弓胡《百鸟朝凤》、山东琴书《潘平安相家》和古筝乐组合《山东小曲联奏》等节目,异彩纷呈。

这是一场融合了听觉、视觉和嗅觉的文化盛宴,千年弦索乐之雅乐紧紧拥抱着千年芍药之芬芳,音乐与鲜花共舞,老相识在新时代重逢,沉浸式的音乐会营造出生机盎然的春日氛围,碧玉柳枝,大雁回归。一乐一花,一动一静,音乐与鲜花相融,欢腾与静谧相谐,让人耳目一新的神奇魅力,使受众尽赏“非遗”之大美、“非遗”之大乐。

这场音乐会,以真善美观照现实生活,回应时代潮流,表现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彰显了琴筝清曲古乐社始终遵循着中华文明“五大特征”,让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经典之美润泽人们的心田,不断以己之能推动中华文明永焕荣光!

“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