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好谦,元代成武县焦村人。他是元代著名的农学家,《元史·本纪》和《食货志》中提到了他对当时桑蚕业发展作出的贡献。1922年,柯劭忞编撰的《新元史》“列传第九十一”中,记载了他的事迹,并从农学家的角度叙述了他的作为。
在成武县汶上集镇的前苗楼村故址东南,有一通高大的元代石碑,该碑高约5米,龙头碑额,下有石赑屃承载,碑额刻篆书“廉访苗公先茔墓碑铭”,碑阴有苗氏宗系之图。这就是元代农学大家苗好谦的先祖墓地所在。
苗好谦祖籍在单父(今单县)留馈里刘家庄。元代初期,为躲避战乱,他的曾祖父举家搬迁到焦村的金庄里,即今天汶上镇前苗楼。
苗好谦从小就沉默寡言、性格刚毅,但办理事情很有条理。成年后,苗好谦所在的机构是御史台。
苗好谦并不是通过科举之路进入御史台的。在元代,选拔官员不是只有科举一条道路。苗好谦开始只是当一个小书吏,由于他办事勤恳、为人正直、工作能力强,很快得到了上司赏识,他先后到工部、枢密院任吏曹。元代大德四年,因工作出色,苗好谦升任承务郎,任大都路都总管府推官,为从六品。当他准备上任时,朝廷又下诏让他担任御史台监察御史。元大德六年,苗好谦又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都事,这个机构是设立于今天南京市的监察机构,监察权非常大。元大德十一年,苗好谦加封奉训大夫,为从五品,调任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肃政廉访司直属御史台,该机构的治所在今天的合肥市。
苗好谦时刻关注民间疾苦。他到民间巡查时,发现百姓缺衣少食,非常贫困。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蚕桑种植。
安徽一带的气候适合发展蚕桑业,经过调查,元代至大二年,苗好谦向皇帝上书,献种桑之法:“分农民为三等,上户地十亩,中户五亩,下户二亩或一亩,周筑垣墙,以时收采桑葚,依法种之。”元武宗看到奏章后,非常赞赏,下诏颁布其法于各路施行。八年后,到了元代延祐三年,种桑的农民获得了很大的收益,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蚕桑业的普及还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朝廷的税收也大大增加了。
元仁宗在了解情况后,“申命各路着为令”,也就是把苗好谦提倡的种桑养蚕建议,作为一项法令来推广。元延祐三年夏四月,“以淮东廉访司佥事苗好谦善课民农桑,赐衣一袭”,这是非常大的荣誉。
元代设有大司农司,专门负责农业事务。因为苗好谦的种桑之法大有成效,元仁宗诏苗好谦“入为司农丞”,为从三品。
元延祐五年,苗好谦观察到许多农民识字少,看不懂农书等情况,专门把栽植桑树、养蚕等要点,绘制成图画的形式,让不识字的农民一看就懂,这大大方便了栽桑养蚕知识的普及。他把绘制的图书命名为《栽桑图说》,交给了大司农司的长官。
在元代,朝廷规定,重要部门的正职官员非蒙古人不授,但当时蒙古人对于中原的农业生产并不了解。当看到苗好谦所绘制的《栽桑图说》后,他们认为非常符合实际,就在延祐五年九月把该书呈给了元仁宗。元仁宗仔细阅览后,说:“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于是,下诏命令“刊印千帙,散之民间”。《栽桑图说》因为印刷量较少,如今未见流传,但该书所收录的《耕织图》流传下来了。
苗好谦为什么对于蚕桑业如此内行呢?除了他本人的调查研究之外,与他是一个成武人有极大的关系。成武县在北宋时期就有植桑养蚕的传统,而且当时成武出产的一种丝绸在全国都非常有名。
庄绰是北宋末期人,是考证学家、民俗学家。他写了《鸡肋编》,书中描写了山东养蚕之事。苗好谦出生时,北宋已灭亡百余年,但植桑养蚕的传统一直保留着,这也正是他对植桑养蚕情有独钟的原因。
元代延祐年间,苗好谦担任司农丞后,对元初编写的《农桑辑要》这部重要农业书籍进行了重新修订编撰。《农桑辑要》是元代至元十年成书的,到苗好谦任职司农丞时,已过去四十多年,许多植桑养蚕的经验都发生了变化。根据当时桑蚕业的发展,苗好谦又对这部农书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卷三、卷四有关栽桑、养蚕的篇目,苗好谦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他通过走访桑农、蚕农来了解生产情况,并到田野和蚕房观察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最终完善了《农桑辑要》,使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内的一部伟大的著作,其影响远及国外。
元代至治元年,元英宗即位,苗好谦被任命为江北淮南道肃政廉访司廉访使,这就是后人称他为“苗廉访”的由来。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开展巡查,使植桑养蚕工作得到了很好落实,因为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他也在任上去世。在苗好谦去世之后,他所制定的植桑养蚕规定依然被执行下来。
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旧址现立有苗好谦先茔碑,该碑是元代所立,碑文由国子博士、从侍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刘泰撰写,中顺大夫、陕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马儆之书丹,正中碑额上的“廉访苗公先茔碑铭”八个篆字,由资善大夫、御史台中丞冀德方所写。
文/图 张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