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小小的面泥,几经捏、搓、揉、压、掀……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曹州面人第五代传承人李效普手中,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一条惟妙惟肖的“祥龙”雏形就在眼前呈现出来。
“龙年就要捏龙,为大家送上龙年祝福。”1月31日,在牡丹区小留镇面塑非遗工坊,李效普制作的龙年吉祥物面塑形态各异,有传统造型也有动漫造型,还有传统与菏泽牡丹文化相结合的造型。这些龙年吉祥物将龙年喜庆的氛围铺洒开来,让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国的民间手工技艺——面塑,俗称“捏面人”,它最早是以面粉、糯米粉、蜂蜜等为原料,塑造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南宋《东京梦华录》中也对捏面人有过描述:“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已是多姿多彩。
“捏龙还是非常考验工夫的。难度在于如何把龙的神韵表现出来,龙身要做得形象生动、四肢要做得张弛有力,特别是眼睛要做得有神,必须要把龙的气势做出来。”李效普说。
在李效普的眼中,面塑是一种表达情绪的媒介,可以创作出无限的内容。面团在他的指尖上被捏出各种形态,从传承到创新,面塑也被赋予了更多现代气息,不仅将新年喜庆的氛围拉满,也让传统面塑“潮”了起来。
“创作中我常琢磨如何将龙的造型再融入一些本土元素,像牡丹花代表的是雍容华贵,寓意富贵吉祥,被盛赞‘国色天香’。”李效普说,将菏泽牡丹文化融入面塑创作,不仅让市民感受到美好的新年祝福,同时也能深切体会非遗文化的美。
前不久,李效普根据菏泽牡丹神话故事,把面塑传统技艺和牡丹文化相结合,创作了《青龙卧墨池》面塑作品,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件作品高50厘米、宽40厘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将现代材料与传统面塑材料相融合,使作品色彩更加丰富,细节更加逼真,更贴合年轻人的审美。”李效普说。 文/图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