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芹
腊八节是进入腊月的第一个节日,过了腊八便是年,年的序幕在这天被缓缓拉开。
我们这里有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旧时腊八节,物质匮乏,经济落后,但也会在腊八节这天支锅煮粥。家里富裕的,粥稠一点;家里贫寒的,粥稀一点,但谁也不嫌弃谁,你送我一碗,我送你一碗,邻里间互相馈赠,有粥同喝,其乐融融。陆游有诗:“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这首诗讲的是,人们在隆冬腊月感受到风和日丽的春意。特别是柴门里的漠漠草烟与河边牛群经过的痕迹,加上人们互赠、食用腊八粥的情景,犹如一幅民俗风情画,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气息。腊月里产生春天的感觉,其实不是风景,而是人们互相赠送腊八粥的那份感情,心中有了暖,才能发现世间之美,即使严冬,也能感受到春意盎然。
南宋抗金将领赵万年《腊八危家饷粥有感》写道:“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此诗充满了悲凉感。800多年前隆冬时节,襄阳保卫战正酣之际,也正值腊八节。但因忙于战事,赵万年都忘记了节日,直至喝到了粥,才猛然记起这天是腊八节。那个腊八节是赵万年和襄阳军民一起度过的最难忘的腊八节。
记得有一年冬天,学校一位老师生病,我一个人带两个班的学生,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课余时间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忙得焦头烂额,一个月没回家。加上学校里的繁琐事,我那段时间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一天中午,下了大雪,很多学生都在学校吃饭。有学生向我借锅,说要熬稀饭喝。我到宿舍取来一口锅,还拿来一瓢米,谁知米下锅时,学生们纷纷从书包里掏出了装有杂粮的布兜。原来学生们商量好了,带大米的、带绿豆的、带红枣的,凑在一起煮八宝粥,我才知道,原来这天是腊八节。那天和学生同喝一锅粥,我感觉那一个月所吃的苦值得了,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腊八粥啥时都能喝到,腊八节喝粥已经成为日常,失去了过节的特定意义。但过了腊八,人心还是激动和紧迫的,因为春节临近,忙年的事情多了,于是腊八这天在心理上允许自己作最后的放松和懒散。南宋诗人汪莘的《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云:“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篮举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也想学诗人,腊八这日,小店暂歇,春酒一杯,沿着溪流行走,看梅、观竹、望松。暮宿孤村,能逢寒风飘絮,夜雪扑窗。天亮后带上渔具,独钓寒江雪。
节日也是人们的心灵驿站,过完腊八,人便满血复活了,加足马力,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