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秋,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登上了定陶县两夹弦剧团的舞台。从此,她40年如一日学戏、唱戏、教戏,传承非遗文化,传播党的声音,服务乡村百姓,足迹遍布341个行政村(社区),观众达百万人次。她编创主演的小戏《爱心家园》《公鸡过寿》先后荣获第十届、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她领导的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荣获中宣部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通报表扬。日前,她被评为“山东好人之星”。她就是定陶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侯艳丽。
“我要学唱戏。”
侯艳丽生在剧团、长在剧团,小时候父母的戏唱到哪里,她就坐着戏车子跟到哪里吃住玩耍,观众的掌声、环境的熏陶、父母的言传身教,坚定了她当一名演员的信心。
1977年,11岁的侯彦丽在定陶两夹弦剧团正式开始学习两夹弦。学戏是个苦差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喊完嗓子练功拿顶,下雪天手冻得都裂了、腿也练肿了,可侯艳丽从不叫一声苦。
在老师的点拨下,心有灵犀的侯彦丽成长很快,先后在两夹弦的多个经典剧目中担任主角,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演出空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侯艳丽回味着学戏的岁月、台上的唱念做打、幕后的吹拉弹唱,都有数不尽的故事和韵味,心里幸福感满满的。
“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听,我就要唱下去。”
然而,定陶两夹弦剧团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世纪90年代,定陶两夹弦剧团像全国剧团一样,开始走下坡路,剧团的收入越来减少。为了保住剧团,也为了养家糊口,侯艳丽领着她苦口婆心留下的7名演员,白天在城里送雪糕、送煤气罐,晚上带着演员们在广场上唱戏挣零钱。家人心疼她,就劝她改行;可痴迷两夹弦的侯艳丽却说:“戏比天大,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听两夹弦,我就要唱下去。”就这样,她半工半艺地坚持唱了几年。
2005年,侯彦丽担任了定陶区两夹弦剧团团长,从一名“看守队员”变成了“光杆司令”。这时候,文化大市场也开始悄然升温复苏。侯彦丽看准了形势,苦口婆心召回剧团曾经的演员。在一番努力下,剧团从小到大又渐渐组建了起来。为了维持剧团运营,侯彦丽带着不到10名演员天南海北地跑,各类形式的演出都接。
在改革创新中前行
侯彦丽对两夹弦的多个经典剧目进行了复演、改革、创新,复演了经典剧目《三拉房》《站花墙》《愣姐让房》《拴娃娃》《大铁山》《三家店》等剧目,都是两夹弦百年传承的优秀剧目。
无论是酷热的夏季还是严寒的冬季,她和演员们的足迹都不停歇,踏遍定陶区1044个自然村,行程累计9万多公里,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5800场次,把文化真正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两夹弦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
2021年,定陶区被山东省文旅厅公布为山东省两夹弦之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定陶把戏曲文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为专题进行报道。
坚持传承两夹弦非遗文化
如何保证两夹弦演唱后继有人,成了侯彦丽的一块心病。她制定了两夹弦进校园公益性辅导科目,开辟多个课堂教学点。
2010年11月,由侯彦丽建立的定陶区首个校园戏曲培训基地“两夹弦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定陶西关小学举行。她编写校本课程2套,创作两夹弦《三字经》《国学新唱》及革命题材《红灯记》《沙家浜》《红星闪闪》等唱段40余个,并向学校捐赠戏曲演出服装1500余套。
2016年以来,侯艳丽相继在山东管理学院、定陶区第一实验中学等成立戏曲基地,建立学生戏曲队60余支,辅导中小学生1.2万余人次。
谈起今后的打算,侯艳丽言简意赅地说:“坚持传播两夹弦非遗文化,传播党的声音,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目标。”
记者 刘卫国 通讯员 王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