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2020-01-19 09:47:13 来源: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专门发来贺信,对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史学提出明确要求。今天,全国史学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进行学习研讨,交流心得体会,共谋史学发展大计,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建设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奋斗不止、砥砺前进的优良传统。早在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重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握社会规律、指引前进方向,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对学习研究历史作出过许多重要精辟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宏阔视野和深邃眼光,深刻洞察历史大势、准确辨析历史方位、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一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对继承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向全党全国宣示了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的坚定决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发表重要讲话,回顾艰辛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当前,正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在坚守初心中砥砺信念,在回溯历史中担当使命,激励全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外出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地几乎都会考察历史文化遗产、革命遗址遗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会关心历史遗存发掘、文化遗产保护。这几年来,中央政治局举行关于历史方面的集体学习就有10多次,每次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发表重要讲话,让我们党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焕发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历史和历史研究作出了一系列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关于历史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强调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历史和历史研究对国家发展、民族兴盛、文明传承的重大意义。

  关于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些论述,鲜明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历史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关于汲取历史智慧推进治国理政。强调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要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强调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这些论述,揭示了历史科学经世致用、资治鉴世的功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

  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强调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历史文化对凝聚民族力量、筑牢精神根基的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文化继承者的鲜明本色。

  关于学习研究历史。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强调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强调领导干部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这些论述,揭示了史学在修身育人中的重要价值,指明了历史学习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关于繁荣发展中国史学。强调要继承优良传统,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强调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这些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历史学科的高度重视、对历史研究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为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纵贯古今,贯通学史、治史、用史的方方面面,涵盖党史国史、中华民族史、世界史等各个领域,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和历史科学的深刻认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逻辑的科学把握,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指针和基本遵循。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的历史自觉、深邃的历史意识,始终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思考中国发展和人类命运,始终聚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问题,谋划党和人民的事业、擘画国家民族的蓝图,探究历史规律、把握时代潮流,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性;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大历史观,无论是纵论社会主义五百年的沧桑变迁,还是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走出来”的重大论断,都展现出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历史洞察力,体现了思接千载、视通古今的战略思维和历史眼光;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把中国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把中华文化作为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根和魂,对历史珍惜珍视,对文化礼敬传承,对革命传统发扬光大,为我们继承先辈光荣事业、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增添了底气、坚定了信心。

  二、深刻把握中国史学发展的时代方位和使命责任

  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辟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史学迅速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在史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并贯彻落实到史学研究队伍、学科体系、教学教材体系的建设中,完成了从近代史学向现代史学的历史性转变。广大史学工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涌现出像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胡绳、刘大年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在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开展史学研究、推动中国史学发展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史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史学研究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同步同行,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不断创新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社会史、环境史、文化史、区域史、边疆史、妇女史等一大批新兴学科欣欣向荣,史学研究队伍接力传承、人才辈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抗日战争史研究专项工程等大型综合性项目相继启动和实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优秀成果,使我们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认识取得了许多新提升、新突破。

  一个时代的兴盛必然伴随着史学的繁荣。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励精图治、团结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现在,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交汇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自觉、高超的历史智慧,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史学研究为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历史跨越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始终强调,无论是推进社会实践,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历史感、方位感、在场感,史学研究更应当如此。新时代的中国史学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和责任,理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审时度势,鉴往知来,为中华文明厚植根脉,为治国理政提供镜鉴,为民族复兴增添动能。

  这些年,党和国家对史学研究高度重视,各方面投入持续增加,研究条件、学术环境不断提升,加之长期以来的学术积累、人才积累,新时代史学发展空间广阔、基础坚实、大有可为。同时也要看到,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与肩负的使命责任相比,我国史学研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规划统筹能力有待加强,资源力量分散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够强,服务决策、服务大局不够有力。我们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继承优良传统,把握时代机遇,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中国史学发展有一个大的进步、大的提升。

  三、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历史学是事关文明传承、国家发展、民族昌盛的基础性、战略性学科。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也是历史和时代交给我们的重托。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本着对党和人民、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潜心研究、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着力出成果、出精品、出人才,全力书写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的历史篇章。

  1.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体现在历史研究各方面各环节。即便是考古发掘、史料搜集、文博展示这些看起来规程和标准都比较明确的工作,也都有一个立场观点方法的问题。像考古文物陈列,展什么、不展什么,什么摆在前、什么摆在后,都反映着特定的世界观、历史观,不存在所谓的纯学术、纯技术,也不存在抽象的“客观中立”。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把唯物史观作为思想武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工具,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探寻历史规律,防止和克服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防止和克服盲目照搬西方史学理论、史学观点的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是学习历史、运用历史的典范,他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论断,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判断,都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比如,关于如何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长征、抗日战争等的历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了正本清源、旗帜鲜明的回答,展现出坚持真理的坦荡胸怀、无私无畏的政治勇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正确方向,树立历史思维,汲取思想智慧,自觉融入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历史虚无主义以“还原历史”“重新评价”为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本末倒置,相较于其他错误思潮,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其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年,经常有人散布一些错误思潮,抛出一些所谓“历史真相”“历史反思”“亲历者回忆”,试图模糊现象和本质的界限,颠倒主流和支流的关系,混淆正义和反动、进步和落后的本质区别,甚至颠覆已有的历史定论。史学界要对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各种变种保持高度警惕,发挥专业优势,进行有理有据的辨析批驳,澄清是非谬误,引导人们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中,提出了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的明确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历史学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中国史学繁荣的重要标志。学科体系是骨架、是支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史学研究的资源布局、力量分配。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完善学科设置,巩固提升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扶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目前来看,一些学科领域还比较薄弱,像史学理论、国别史、边疆史、古文字研究等,要系统梳理,加大建设力度,补齐学科短板。学术体系是血肉、是基础。要着力增强学术创新能力,提出体现中国史学传统、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学术命题、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努力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史学理论体系,形成植根中国、融汇中西、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学派。话语体系是外在表达,也是内在逻辑。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国梦、小康社会、“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等命题的意义和内涵,精心提炼为学术界所认可、为国内外受众所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增强我国史学话语的说服力影响力。

  3.组织实施新时代中国史学重大学术工程。重大学术工程是史学发展的蓄水池、助推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史学学术工程,比如“二十四史”点校、编纂多卷本《中国通史》、编制《中国历史地图集》等,集中史学界骨干力量,历时数十载,既推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也培养了一批能扛大梁的史学研究人才。要面向新时代、着眼新需要,规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切实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国历史研究院正在组织实施《(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要集聚国内学术力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历代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深入探究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中国社会的演变规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历经十七年、几代人努力,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要本着对历史、对学术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质量第一、精益求精、严格把关,组织动员史学界的力量,对书稿进行精读精审、精核精校,争取推出一部无愧前人、启迪后人的信史良史。要精心组织编撰《复兴文库》,紧扣主题、优中选优,把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著作、文献发掘整理出来,全面展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要发挥史学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命题,组织开展综合性、前沿性、专题性问题研究,把更大的力量、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基础薄弱而又国家急需的领域和方面,推出一批真正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史学精品。

  4.培养一批史观正、素质高、有影响的史学研究人才。全国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思想理论界都要努力探索史学人才的造就之道、孵化之路、形成之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用长远的眼光、下长久的功夫,舍得时间、舍得投入来养才、聚才。要发挥好老专家、老学者在学术上的积淀积累,不仅使他们学术生命长青,更让他们做好“传帮带”;要发挥好领军人才的骨干作用,既让他们在新时代担重任,又让他们在实践中带队伍;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扶持,选一批好苗子,搭一些好平台,给一些好政策,推动史学研究队伍发展壮大,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人才、优秀成果的宣传推介,让他们有更多的荣誉感、获得感。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平等、健康、活跃的学术讨论,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以成果质量和学术贡献为导向,为史学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服务。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2019年8月26日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