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正文
作者: 张啸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4-09-28 15:10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7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却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5年。
伴随着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步伐,菏泽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75年来,在党中央和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菏泽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勤劳质朴的曹州儿女奋勇开拓,艰苦创业,在攻坚克难中突破发展,干成了一批夯基垒台、蓄势聚能的大事要事,破解了一批长期存在、影响全局的瓶颈制约,经济总量实现了由“全省垫底”到“跻身中游”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市之一。
时光的琴弦,弹奏着后来居上的奋进乐章;历史的画卷,描绘出昔日沧桑的城市变迁。
七十五载艰苦奋斗,七十五载沧桑巨变。锚定后来居上目标,今天的菏泽大力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改革开放攻坚、乡村全面振兴、城市扩容提质、民生福祉增进、文化品牌塑成“六大工程”,聚力打造鲁西崛起增长极、四省交界中心城、向西开放桥头堡、黄河文化新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菏泽篇章。
工业强市
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眼下,在东明石化30万吨UPC科技试验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工程机械开足马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作为菏泽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全省力推的最大高端制造业项目,主要建设有世界首台套30万吨/年原油裂解制烯烃装置,是东明石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
75年来,菏泽工业发展不断焕新赋能、迭代升级,建立起“231”特色产业体系。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菏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2家,到1978年,发展到1017家。后来,国家加强“小三线”建设,从济南、青岛、烟台等地迁来一批国有企业,奠定了菏泽工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菏泽工业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企业队伍迅速壮大,数量实现倍增。
2004年,山东省正式启动“突破菏泽”战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工业兴市”的发展路子,工业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明确指示,工业是菏泽需要加强的地方。殷殷嘱托仍在耳畔,声声关怀催人奋进。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动重点产业突破,加快打造“231”特色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一系列方向性、趋势性、结构性的积极变化——化工产业全链条跃升,成为全省“一基地、两集群”发展格局的重要一极;生物医药“一港四园”集群优势日益凸显,千亿级产业矩阵加快塑成;新能源产业势头强劲,陆上风电项目规模、新能源装机规模全省领先。
多年来,菏泽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围绕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实行市级领导挂帅重点产业的“链长制”,牵头负责建链、延链、强链工作,协调解决发展难题,推动重点产业聚链成群。大力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延伸产业链、激活创新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产业生态体系,持续释放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步稳蹄疾。
向“新”求“质”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当下,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着每一个城市的产业面貌、竞争格局。
8月31日,2024年秋季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举行,我市设分会场。菏泽参加现场推进会的重点项目共43个,总投资281.6亿元。这些项目产业层次高、集聚效应强,80%以上属于新质生产力新赛道,90%以上是我市10大产业链延链强链项目,将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重大项目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也是菏泽后来居上的最大底气。当前,各类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加速迭代,产业发展迎来新动力、新风口,谁抢到了“先发”机遇,谁就占据了发展先机。放眼全市各重点项目,新开工项目纷纷剑指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在海希储能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项目内各单体建筑全面建设。目前,生产车间联合厂房已拔地而起,研发楼、检测中心等处于地上结构施工阶段,计划于2025年8月投产,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40亿元。项目总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聚焦数据中心安全储能和长时储能领域,紧盯高安全低耗能方向,生产应用于超算中心的储能系统,在行业细分领域居领先地位。
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的朝阳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能源格局。菏泽抢抓机遇,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引进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储能项目,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链。
在郓城县泰和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纱锭飞旋、机器轰鸣,一排排细纱机全速运转,纺织女工娴熟地操作着设备。泰和纺织5万纱锭高端智能化纺织项目,是郓城县纺织产业实施的重点技改项目之一。该企业积极投资高端智能化纺织项目,产品种类从原有的4个单一棉纺品种拓展至14个差异化品种,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向“新”发力,菏泽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催生更多新产业、新动能,为加快实现后来居上奋斗目标提供了澎湃动力。
乡村振兴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菏泽发展最大的短板在乡村,最大的潜力也在乡村。
金秋时节,广袤的曹州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山东的殷切期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提出的“农业这个优势不能丢”的殷切嘱托,菏泽将乡村作为最迫切、最有效的突破口,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曾经,菏泽是山东省委确定的2个扶贫工作重点市之一,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菏泽举全市之力发起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底,17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出列,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通过脱贫攻坚,带动提升了菏泽农业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磨炼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作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经是黄河滩区群众艰苦生活的写照。历经多年奋战,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滩区群众开启了新生活。
芳草碧绿,空气清新,一排排统一规划的两层小楼宽敞明亮。随着28个村台社区、6个外迁社区全部分房到户,菏泽14.6万滩区群众摆脱黄患之苦,实现了“百年安居梦”。为切实抓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工作,菏泽市将推进滩区迁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打造了万亩虎杖园等一批黄河滩区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提升了黄河滩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滩区群众增收致富。
东明县长兴集乡黄河滩区,万亩虎杖种植基地生机盎然,一碧千顷,周边村庄的农民在此处务工。东明县拆除黄河滩区内所有工业项目,策划实施一批带动就业能力强、增产增收的绿色生态项目,全力做好滩区迁建“后半篇文章”。
通过75年的奋斗,菏泽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是实现“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关键举措。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立足特色资源,打造产业集群,补齐发展短板,写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菏泽答卷”。
大道通衢
立体交通打通发展“大动脉”
新中国成立初期,菏泽仅有菏济、菏商、菏兰3条公路,共计210公里。到了1978年,也只有1150多公里。1998年,菏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菏泽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02年,日东高速公路曲阜至菏泽段竣工,结束了菏泽对外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2007年、2008年,菏关高速、济菏高速菏泽段、德商高速菏泽至曹县段相继竣工通车,我市融入省会城市“两小时生活圈”。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0公里、普通国省道1370公里、农村公路2.83万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朴素的民间俗语,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先行的理念。
交通,曾是多年来制约菏泽发展的突出瓶颈,现已转变为实现“后来居上”的巨大优势。75年来,菏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与外界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
阡陌交通、路网密布,通江达海、上天入地。一代又一代菏泽人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奏出激越高亢的交通建设发展乐章——
2021年4月2日,菏泽牡丹机场正式通航,首航航班自济南出发到菏泽起航直飞西安,菏泽人民实现了“航空梦”,通航以来已累计运输旅客207万人次。同年12月26日,鲁南(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投入运营,结束了菏泽不通高铁的历史。今年7月18日,首趟列车G4007的启程,标志着日兰高铁庄寨至兰考南段建成通车,菏泽东站日开行动车组68列,今年以来,客运量已达196.5万人次。
雄商高铁是国家京港(台)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菏泽段149公里,目前三电及管线迁改已基本完成,工程建设顺利推进。雄商高铁建成通车后,将与日兰高铁在我市形成“十字交汇”,菏泽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高铁通道将完全打通,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将纳入菏泽的“一日高铁圈”。
长江路快速通道工程是我市第一条快速通道工程,也是一条纵贯城区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今年3月全面完成建设,将西安路至上海路通行时间由原来的近一小时缩短为12分钟左右,实现了群众出行的“快速梦”。
飞机翱翔,高铁驰骋,国道、省道四通八达,主干线公路纵横交错,内河航运通江达海,一幅江海联动、海铁联运、水陆并进、空港衔接“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画卷徐徐展开,真正让“千里之遥”变得“近在咫尺”。
交通的便利,打通了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回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追梦征程更通畅。
时间的如椽巨笔,绘写雄浑壮美的奋斗画卷;前进的嘹亮号角,鼓舞永不停歇的奋进步伐。
七十五载长歌奋进,赓续前行再奏华章。75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是一程新的奋斗,又是一次新的起点。
文/图 记者 张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