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发现美丽乡村  > 正文

牡丹区高庄镇东头村:
葡萄种植带富一方百姓

作者: 郭卫东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1-09-10 10:28

□记者 郭卫东

“今年,我们葡萄每亩收入1万元不成问题,我们村群众种葡萄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大家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牡丹区高庄镇东头村村民张孝礼一边将刚剪下的葡萄装箱,一边高兴地说。

在张孝礼的葡萄大棚下是一架接着一架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绿的、红的、黄的或紫色的葡萄挂满枝头,用手托一托沉甸甸的,非常喜人。摘一粒葡萄放在嘴里一咬,酸甜的汁液溢满全口,直沁心脾,让人忍不住想再来一颗。葡萄园里一群年轻人正在高兴地采摘着葡萄。

能人回村,东头村打造葡萄全产业链

说到东头村的葡萄,村支部书记郑建民向记者介绍一个人,他就是张孝礼。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头村人,他曾是宁波一家大型葡萄种植基地的技术员,2014年回到家乡创业。

张孝礼介绍,当时他以“敢吃第一只螃蟹”的勇气,在赖以生存的庄稼地里种上了葡萄。“不少村民都反对我种植葡萄,认为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绝对会赔钱。”

为了让南方葡萄安全过冬,他设计了“3+1”四层保温膜种植模式。“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葡萄的甜度,还可以让葡萄在成熟的过程中打个时间差。”第二年,张孝礼的葡萄在家乡喜获丰收。郑建民告诉记者,很快,村里就把张孝礼的葡萄种植作为主打产业进行推广。

2015年,东头村村委牵头,张孝礼作为发起人,成立了东头村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无偿向合作社成员传授葡萄种植技术、提供销售渠道。

七年间,东头村以张孝礼最初的20亩葡萄产业园为起点,发展葡萄产业园13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

头雁引领,带动葡萄种植大户

有了张孝礼这只头雁引领,东头村的张涛、郑东法、翟铁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东头人,纷纷加入到了葡萄产业发展的链条里。

今年34岁的张涛,在外闯荡多年。几年前,听人说起家乡的产业发展,他激动得两天没睡好觉,“家乡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我必须回去。”

瞒着家人,张涛卖了菏泽市区两套房子,拿着200多万元回到村里,开始创业。和村里的老一辈不一样,张涛不搞一产葡萄种植,而是把产业延伸到了上游——葡萄育苗。去年一年时间,张涛发展了50亩葡萄育苗棚,年育苗量可达30万株,是东头村第一个葡萄新品种培育基地。

也有人觉得下游市场前景好,村民郑东法就是其中一个。2018年,他联合隔壁村其他三位年轻人成立农业开发公司,围绕葡萄种植发展深加工。“在镇政府的牵头下,我们已经和中科院葡萄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利用他们的技术,我们发展东头村的葡萄酒产业。”郑东法介绍,目前,该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多款葡萄酒产品,通过电商渠道,去年一年销售额达到170万元。

葡萄文化节成村里最热闹的时节

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葡萄文化节成为东头村最热闹的时候。

举办葡萄文化节,既是响应市、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号召,也是高庄镇乃至全区加强农业经贸交流的有效平台,对于全方位展示该镇人文历史和特色农产品资源、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庄镇葡萄园区面积已发展到4000余亩,一个东头村就有1300余亩,种植有阳光玫瑰、维多利亚、蓝宝石、玫瑰香、早亚宝、金手指等48个优质品种,成为菏泽品种全、规模大的集生产、销售、观光、科教于一体的大型葡萄种植基地之一。该镇正着力把东头葡萄基地打造成集餐饮休闲、娱乐观赏、购物住宿、葡萄酒生产于一体的“葡萄小镇”。

高庄镇宣传委员油盛华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高庄镇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123456’工程,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焕发土地新动能,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葡萄、玫瑰、草莓、有机瓜菜等四大特色农业基地,东头村的葡萄产业已成为高庄镇特色农业经济的一张‘靓丽名片’。”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