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杰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1-08-30 10:04
□记者 文杰
在鄄城县黄河滩区,滩区村庄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镶嵌在黄河岸边,串珠成链,抱团发展。旧城镇特润果品种植合作社的黄桃园里硕果累累,董口镇种植基地的金银花散发着芳香,苏泗庄银杏林休闲娱乐区、董口军屯回民文化村、葵堌堆旅游示范村等旅游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游玩,还有闲置房屋打造的烧烤、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农家乐项目……
如今,驱车行驶在黄河两岸,一边是滚滚黄河水,一边是林茂粮丰的北国江南,一大批现代农业和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正在迅速崛起。记者了解到,鄄城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主动出击、精准施策,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搬迁为基础、产业为核心、旅游为特色、党建为保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缓缓展开。
产业支撑,念好“致富经”
8月28日,记者来到董口镇邢屯村山东仙喜药业公司的种植基地,遍地的金银花散发着淡淡的芳香。这个金银花种植基地,是臧广军流转滩区千亩土地建起的。他介绍,目前基地的金银花处于成长期,按照一斤60元的价格来算,一亩地能收益3000元钱,等着再过几年,地里的金银花长成后,效益能再翻上几番。
金银花被称为当地的“扶贫花”。董口镇扶贫办主任姬坤介绍,基地与镇上的200多户贫困户签订就业合同,在基地里干活每人能获得每年不少于5000元的收入。姬坤告诉记者,按产量来说,到盛花期,每亩收获1000多斤金银花鲜花,按照一斤鲜花6元的采摘价格算,一亩地就能给群众带来6000多元钱的采摘收入。
在鄄城县旧城镇的黄桃种植基地里,附近的村民正在忙着管理桃园。“黄桃种植面积如今已超3000亩,如今村民依靠种植黄桃收入比原来高出好几倍。”鄄城县特润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陈伯光算了一笔账:丰产期的桃树,每年每亩地产量3500公斤至4500公斤不等,按照平均2元/公斤的价格计算,每亩每年毛收入1万元左右,除去土地承包金、工人工资、肥料等成本,纯收入3000元左右。他告诉记者,除了部分村民跟着他一起栽种黄桃,还有一部分留守劳动力帮助管理桃园,一人一天能挣150元至200元不等。村民土地流转每年不仅有土地租金,还能进果园干活,一个人就能挣两份工资。
据悉,鄄城县编制了《鄄城县黄河滩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发展包括中药材在内的特色产业。目前滩区已流转土地2万余亩,发展了旧城镇4000余亩的黄桃种植、李进士堂镇1300余亩的有机奶油草莓园等,积极打造万亩中药种植体验园、千亩花卉带、万亩林果种植基地等项目。
以旅游为特色,绘好“乡村图”
在鄄城临濮镇黄河岸边苏泗庄树木环绕,大河磅礴,落日夕照,风光无限。在河务局苏泗庄闸管所内有一片银杏林,面积近40亩,每当10月中下旬,银杏树叶都会变成耀眼的金黄色,它们或挂在枝头,或飘落地面。
“每年10月的时候,都有很多市民过来参观银杏林,但是以前这边路面狭窄,各种硬件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影响旅游体验。今年计划将东路和西路进行升级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并依托银杏林开展乡村旅游和特色经济。”临濮镇杨楼村管区书记曹忠华告诉记者。
近几年,临濮镇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庭院经济,提出了打造“乡村生态文化休闲体验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方向,探索出让村民富起来的新路子。和临濮镇一样,郑营镇把挖掘打造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了一批特色旅游示范村。
记者了解到,鄄城积极整合黄河沿岸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着力构建集旅游观光、特色采摘、农事体验、科普教育、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用苏泗庄银杏林休闲娱乐区、董口军屯回民文化村、葵堌堆旅游示范村等旅游景点,打造贯穿旧城镇、董口镇、李进士堂镇、左营镇、临濮镇等5镇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周边群众打卡游玩,掀起了乡村休闲游的高潮。
同时打造特色文化体验游,利用黄河滩区迁建纪念馆、刘邓大军渡黄河处、孙膑旅游城、三合村毛洼黄河文化村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次。利用全国古代十大钓鱼台之一庄子钓鱼台,重点规划打造三大区域,即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美食尝鲜区,每年二月初九,前来观光旅游香客络绎不绝。定期举办“摸鱼节”“采摘节”“桃花节”等活动,不断扩大沿黄镇文化旅游影响力。培育宜居宜业乡村游。积极实施沿黄镇驻地提升工程,对自愿放弃宅基地房屋并形成有效使用土地的,给予30万/亩的资金补偿,逐步让周边群众向镇驻地聚集。积极发展黄河岸边民宿经济,利用村台闲置房屋,打造烧烤、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农家乐项目,年可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以党建为保障,选好“带头人”
在鄄城县旧城镇有个特别的地方,这就是旧城镇委员会党校。记者了解到,旧城镇委员会党校依托已经废弃的村小学为基础建立,按照县委党校的格局重新规划设计,于今年4月份正式投入使用。
“在以前党员没有场地,更没有学习、讨论、交流的地方,自从镇党校投入使用后,乡镇党员有了学习的主阵地,有助于农村基层党员学好党史、筑牢根基。”旧城镇党校负责人吴长斌告诉记者。
党建工作是做好基层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记者了解到,鄄城县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县内政策、资金等资源要素优先向沿黄镇倾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鄄城县选优配强沿黄镇村“两委”班子队伍,目前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9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5.6%。建立“雏雁导师”帮带制,培养了135名35岁左右、大专以上学历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沿黄镇科级干部担任“雏雁导师”,帮助引导后备队伍提升抓党建、谋振兴、促发展的能力。
同时由沿黄镇党委负责对村级党组织工作实绩的考核,考核突出产业振兴、“四议两公开”、信访稳定、“三资”管理、美丽乡村建设、村集体增收等,按10%、50%、30%、10%的比例分别评定出一类村、二类村、三类村、四类村。根据考核等次,除基本报酬外,每月再按照3000元、1500元、800元标准对应发放一类村、二类村、三类村绩效奖励。绩效奖励直接奖励给村支部书记,目前沿黄镇各村形成了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