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正文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 贾纪磊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0-12-11 10:05

贾纪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着眼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在《建议》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我们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贯彻。

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抉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新时代中国顺应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而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择。

从国际形势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地位的提升,在科技、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对华采取打压举措,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方面。这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逆全球化、民族主义、单边主义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待重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是这次发展战略调整的导火线。由于疫情的暴发和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供需体系受到极大打击,各国在思考未来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发展模式,而外循环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一种新选择。

从国内形势来看,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新矛盾、新问题、新任务的产生,意味着过去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从最初的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长,依靠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已动力不足,当前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近几年来,消费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率平均超过60%。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的内需和消费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坚实保障。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长期任务,经济发展要更加依靠自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内循环来推动。这些都表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正确战略抉择。

二、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

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科学指导实践,需要把握好三个重大关系。

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看,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两者是统一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也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可以说,推动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从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关系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我们必须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形成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三、全面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是夯实国内循环体系的体制基础。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夯实国内循环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血脉,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生产环节,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特别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分配领域,重点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培育更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流通领域,重点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降低整体物流运输成本,建设交通强国。在消费环节,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三是优化国内循环体系的空间布局,实现各类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打通“区块”“省域”和“城市”“城乡”等不同区域空间之间的经济循环,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四是筑牢国内循环体系的产业根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平衡好制造业产业链外迁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系,科学部署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产业项目。在巩固传统产业链优势的基础上,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重大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系统化、智能化创新能力。

提升国际循环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一方面,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加快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国际资源来华投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依托开发区、自贸区、自贸港等,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更大范围流通流动,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制体系,防范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产业风险和法律风险。

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一是强化国内外产业链的关联和互动。利用我国和东亚等国在技术链和产业链方面较强的关联度,打造以我国为中心的亚洲垂直供应产业链。二是防止两个循环生态体系的脱钩。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三是推动关键领域的进口替代。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四是打通国内国外循环的痛点和堵点。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互促共进,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韧性和柔性,从制度上、技术上、规则上打通痛点和堵点,推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作者单位:中共菏泽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