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01
六一儿童节,梁建章又又又又来号召大家生孩子了,比亲爹亲妈催得还凶。
作为携程董事长,梁建章事业、学问两不误,跨界当“人口学家”已经8年多了,他作为人口学家的知名度,一点不亚于企业家,搜索“梁建章+人口”这两个关键词,居然能找到326万结果,这是积累8年的成果:
作为互联网著名前浪,梁建章的履历很厉害,初三就上复旦少年班,21岁拿了乔治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9年回国创立了携程网,很成功,然后他突发奇想回美国深造,读的却是冷门的人口学。
梁建章的深造是认真的,从2007年到2011年,他整整花了五年时间在斯坦福读书。这期间,还自费拍摄了一部介绍中国人口问题的纪录片《中国人可以多生吗?科学探讨中国人口问题》,开始呼吁大众关注人口政策。
拍摄纪录片时,梁建章认识了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之后两人合作著书多部,矛头直指计划生育政策,出版前因为敏感,曾被好几家出版社拒绝。
2014年本书再版时,书名被梁建章改成了《中国人可以多生!》
此后不久,梁建章联合30多位主流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共同发起一份签署建议书,呼吁尽快停止计划生育政策。
从此,梁建章就开启了年年催政府放开生育、催大家多生孩子的模式。
效果不错,2013年“单独二孩”的政策就出台了,2014年新生儿数量有了明显的回升。到2015年又推出了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新生儿一下增加了一百多万人。
只不过,从2017年开始,新生儿人数又开始下降,连续两年都创出20年新低:
02
于是这几年,梁建章的号召一直没停。
他陆续出了两本新书,为了扩大影响力,他还拉上马云做推荐:
可能觉得大家都不积极响应号召,他专门用数学公式苦口婆心地说,就算有少数家庭生三个四个,人口依旧是萎缩的:
他要推动的,就是全面放开生育政策,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但说句实话,经过这些年的普及,多生孩子的道理该懂的人都懂了,不懂的人也不关心,现在的问题在于:经济和精神压力才是生孩子的真正阻力,政策障碍倒不是最大问题。
建议梁建章们可以在民生、保障这些相关问题上多推动政策的实质变化,数量庞大的中间阶层为啥不敢生,因为代价确实有点大,只有身为父母,才能理解其中的压力。
03
生个孩子真是压力山大,我们来简单算算这笔账:
在城市里,很多人年轻时会买个一居室或者小两居当婚房,这就很不容易了,一旦需要张罗生孩子,就要换成大两居或者三居,每年的“改善性刚需”就是这么来的,生一个孩子,家里可能多两三个人,房子太小肯定不行。
这还是幸运上车的,因为房子跟教育资源挂钩,所以幼升小、小升初直接决定了房价,前些日子,北京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掏上千万买个3、4十平米的老破小,这都是很有实力的家庭,一般家庭只能望而生畏,这几天因为学校划片改变,有的小区房价十来天涨了700万。
这么疯狂,因为背后都是焦虑的父母。
奶粉是个老问题了,大部分妈妈休完产假就得回去上班,有储奶条件的单位很少,小孩只能喝奶粉,奶粉价格贵不说,隔三差五还有安全问题。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妈妈快把全世界的奶粉都买回来了,引得很多国家大为不满,之后国家对奶粉安全问题空前重视,但今年还是又发生了大头娃娃事件:
虽说这次是因为固体饮料被商店当做奶粉出售了,不过这种夸大宣传也令人防不胜防。
2017年,梁建章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为什么没有托儿所》,阐述为什么携程会成为少有的为员工提供托儿场所的公司。
一个月后翻车了,携程亲子园出了虐童事件。
虐童没过多久,红黄蓝幼儿园又出现了扎针、喂药事件。当时大家义愤填膺,恨不得把红黄蓝砸了,但你现在看,人家还是活得好好的。
这种结果完全可以预测,因为供需完全不平衡,现在大点的城市,上公立幼儿园需要抢,得提前一两年报名,还不一定轮得上,上不了公立的,你就上民办的吧,大城市里,一个月5、6千的条件都算一般的,一年学费超过10万、15万的幼儿园越来越多,这比小学生费钱多了。
但即便这样,你也没法杜绝恶性虐童案件的出现,因为幼儿园的收费和幼师的工资完全不匹配,你看北京幼师学历要求和薪资待遇:
幼师工资水平比不上保姆,决定了优秀的人才进不来,偶尔碰上几个心态失衡的很正常,赶上就是噩梦。
优质的幼儿早教应该多少钱?最近登上热搜的杭州刘阿姨给出了答案——2万:
说白了,都是大价钱供出来的。
上了小学就更头疼了。
语数英各种补习班是标配,热门的班还要托关系去抢;
各种兴趣爱好少不了,舞蹈、音乐或者画画,艺术类的总要学一项;
足球、跆拳道或者滑雪,体育类的总要整一个;
航模、乐高机器人或者编程,科技类的总要来一套······
总之,为了追赶别人家的孩子,大家都不甘落后,一年下来烧个十几万,“四脚吞金兽”的名号不是盖的。
而且,这个时候不光花钱,有时还会要命。
减负多年,负担还在那,一点没变,不过挑担子的变成了家长,辅导作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家长的闲暇时间,小学生的父母,谈个人生活是奢侈的。
多数人会跟孩子怄气:
极个别的辅导作业成了生死较量,有的孩子受不了重压选择离开:
有的父母被气的各种疾病发作,差点要命:
劳心劳累不说,医药费还不少。
比起花钱来,焦虑感更让人崩溃。
比如小升初,政策年年不一样,就近入学、全区派位、特长招生、电脑随机抽签······
这就成了很多家长的心病,住着千万的房子,有光鲜的职业,但遇到这个事基本无能力,不论你之前选择什么精英教育,未来多是随机择校,不确定性让家长倍感焦虑,牵扯大量时间精力,手机一刻不离手,听到一个消息就立刻行动,说来真是有点可悲啊。
顺利读上了初中,除了学业,还要担心青春期的孩子会不会顺利成长,比如遇上校园凌霸事件怎么办?尤其是13-15岁之间的初中生,身体发育了思想还跟不上,更可怕的是,他们都知道未成年人很少承担法律责任,恶性事情不少见:
当然,如果碰上那些禽兽老师就更惨了,一辈子的阴影。
中考是一个大坎,人生分水岭。
因为不是每个初中毕业的学生都能上高中,中考录取率越来越低,很多地方还不到50%。
考不上高中的孩子会分流到中专职业院校或者干脆直接工作,未来挣到高薪的机会少了很多。
拼了命考上高中,再继续苦读冲刺高考,又是一道独木桥。
成绩好的能够考上好大学,但是如果成绩不好读三本或者大专,学费比公立大学贵得多了,还学不到什么东西,学历拿出去找工作也没优势。
有些家庭选择花钱出国,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费用去读一些不太知名的学校,国内还不怎么认,读书择业的压力都在父母身上。
遇到极端情况更难受,像前不久的留学生回国问题,很多家长夜不能寐各处抢机票,价格不菲,而他们内心的焦虑更是旁人不能理解的。
好容易读完书,可以上班挣钱了。但从2013年开始,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今年毫无疑问也是最难的,毕业的874万大学生,返校春招都错过了,经济也不好,现在已经6月了,很多毕业生的未来还没着落,父母能不跟着操心吗?
工作搞定还不算完,结婚这事父母比孩子还焦心,很多爹妈只好亲自上阵代为相亲,然后又要面临房子、车子的压力,等有了第三代,类似的循环还得来一圈……
房子是最好的避孕药,其实生孩子的难度比买房子可大多了,不掂量清楚,谁还敢生啊。
生孩子从投资收益比看完全是个亏本的事情,当然基因的延续、人伦之乐、情感慰藉的功能让很多父母忽略了这些,但其中存在临界点,超过之后幸福感下降的太快,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不生孩子可能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生育率大降肯定不光是政策问题,接下来更需要专家们推动、完善其他链条,比如大力推动公立幼儿园的建立,怎么建立更有长效机制的幼升小、小升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