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扶贫车间开花结果 ——记鄄城县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农民陈可瑞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创新,在扶贫车间开花结果 ——记鄄城县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农民陈可瑞

2019-02-26 15:01:53 来源:

今年31岁的陈可瑞出生在鄄城县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鄄城作为馒头之乡,有许多人都在外地从事蒸馒头的行业,陈可瑞已经出嫁的姐姐家也是其中的一员。2002年,陈可瑞便辍学跟随姐姐一家到北京蒸馒头。
  农村孩子想当发明家
   其实蒸馒头也不是件轻松的活儿,不仅每天晚睡早起,还要到集市上去卖。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陈可瑞虽然年纪小,却从没说过苦。
   然而在蒸馒头的过程中,最让陈可瑞头疼的就是给笼屉刷油。“不刷油馒头容易被粘住,而刷了油的笼屉特别容易脏,非常难清洗,并且刷起油来还特别费劲。”陈可瑞说。
   一锅馒头高高的十几层笼屉,等把这些笼屉都刷完油,陈可瑞的胳膊往往都累得抬不起来了。后来,他分别问了几家蒸馒头的人,对于笼屉刷油这道工序,他们也都没什么好办法。
   “那个时候我就想,要是笼屉不用刷油,直接放馒头蒸该多好啊,那得省多大力气啊。”陈可瑞说。
   陈可瑞将自己想发明创造出一种不粘笼屉的想法告诉了家人,不但没得到家人的赞成,还遭到了一番讥笑。
   陈可瑞说:“他们都说我异想天开,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发明家都没造出来的东西,我一个只上了几年学的农村孩子想也别想。”
   一句不经意的话激发了他的灵感
   家人讽刺的话,并没有打消陈可瑞的念头。没事的时候他就反复琢磨,不停地试验,但是都失败了,这让陈可瑞有点沮丧。
   “绞尽脑汁都没想出来,我心想算了,也许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发明家不是谁都能当的。”陈可瑞说。
   正当陈可瑞想要放弃的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却让他茅塞顿开。“一天吃过饭,我收拾好碗筷,准备用钢丝球刷电饭煲的时候,邻居说这个可不能用钢丝球刷,会把上面的不粘涂层给刷掉的。”听了邻居的话,陈可瑞激动得跳了起来。
   “如果把电饭煲上的不粘涂层用到笼屉上,不就可以变成不粘笼屉了吗?”当时陈可瑞激动地想。
   他当即从北京赶到了广州,让做电饭煲的厂家在笼屉上做了试验。“一下子就试验成功了,我心里特别高兴。”陈可瑞说。
   2012年,陈可瑞将自己的创新成果申报了国家专利。为了能更加完善这项创新技术,陈可瑞又在广州学习了半年,学成后他已经能熟练地加工生产了。
  创新成果在扶贫车间推广
   2013年,陈可瑞回到鄄城,结束了长达11年的蒸馒头生涯,开始专心生产经营不粘笼屉。
   “刚开始,很多蒸馒头的人都不认可,他们都蒸了十几年的馒头了,第一次听说不粘笼屉,所以都不敢尝试。”陈可瑞说。
   每逢遇到质疑,陈可瑞就耐心地给他们讲解不粘笼屉的原理,并亲自试验给他们看。“做完试验,有些人当即就买了,因为不用给笼屉刷油他们会省去很多麻烦。”陈可瑞说。
   2018年,陈可瑞租下了杏花岗村的扶贫车间,大规模生产不粘笼屉。因为订单多,每天15名工人早早就来到车间赶工。
   在这里工作的付义娜是附近陈庄村的村民,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1800多元的工资,既轻松,又不耽误照顾孩子。”
   杏花岗村民陈泽刚,因为是残疾人,一直没娶上媳妇。父母去世后,他孤身一人生活非常贫困。陈可瑞让他到车间上班,每天安排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他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
   现在,村里的人每每提及陈可瑞都会伸出大拇指:“这孩子能干着呢,不仅成了发明家,还领着村里人挣钱。”
   如今,陈可瑞的创新成果就如同杏花岗村的杏花一样,绽放着芬芳。
  记者焦同帅通讯员刘永霞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