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在根上 脱贫才有希望 ——定陶区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扶贫侧记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扶贫扶在根上 脱贫才有希望 ——定陶区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扶贫侧记

2018-08-14 10:16:58 来源:

8月10日,在定陶区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扶贫基地,72岁的贫困户曹金秀正在阴凉处拔草。老伴因半身不遂终年卧床,儿子去世,儿媳改嫁远走他乡,两个小孙子正在上学,生活的苦难一次次向她袭来。
   “拔拔草、剔剔苗、点点种,都是轻来轻去的活,合作社一月给俺1800块钱,党委政府还给了俺低保,够俺花销的了。”曹金秀说。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合作社理事长杨立告诉记者,中远蔬菜合作社集聚优势,大力推进种植产业化发展,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出台了针对贫困户的“三优、四惠、五统一”政策。三优即优先安排贫困户入社,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四惠即对贫困户建棚实施惠资金、惠设施、惠技术、惠种苗四个优惠;为他们无偿提供建棚必需的2万元物料;无偿提供配套基础设施;无偿提供种植技术服务;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优惠,优先提供种苗。五统一即统一采购物料,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品牌、包装、销售。
   杨立,土生土长的杜堂镇辘湾行政村农民,黑黑的皮肤,举手投足间露出农民的质朴和真诚,眼睛里充满智慧和执着。
   2009年春,杨立联合本村18户菜农,建起了18个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成立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辘湾”牌商标。
   “那是2009年农历九月二十六日。”杨立记得特清楚,“一场大雪让很多传统蔬菜大棚种植户受到极大损失,棚全毁了,但我们合作社的新式温室大棚受损很低。”这让更多贫困户加入到杨立的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辐射杜堂镇辘湾、宋楼、谢庄等7个行政村,拥有社员295名,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200余亩,每个大棚年收益10万元以上,年产值5300余万元,带动周边非成员菜农850多户,种植蔬菜大棚911个,其中带动贫困户76户,流转33户贫困户土地128亩,育苗棚及蔬菜配送吸纳贫困户60人。
   9年间,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化茧成蝶,成为菏泽市乃至鲁西南规模最大、运作最规范的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之一。目前,合作社拥有林果生产、蔬菜种植、幼苗繁育三大基地,成为国家示范社,拥有9项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被授予“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山东省精品采摘园”。
   社员陈金锁是杨立的发小。“2009年以前在外面打工,一月收入千把块钱,也想种大棚,但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干不成啊。听说杨立搞蔬菜种植合作社,给协调贷款,统一建大棚,还负责技术管理和销售,我可高兴坏了!建了一个占地一亩半的棚,当年收入6万多元。”谈起杨立,陈金锁充满感激,“不用愁销路,每斤蔬菜价格还要比市场上高出2毛钱。”
   谈起脱贫致富,56岁的贫困户裴文记充满感激:“我懂蔬菜种植技术,但是没资金,没法建大棚。合作社给了建棚的物料,又给协调了资金,俺建了两个棚,一茬黄瓜,一茬苦瓜,彻底脱了贫。”
   贫困户许素敏说:“我今年47岁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出去打工不方便,中远合作社聘我在社员王同伟和王建营的棚里打零工,一天能挣个五六十块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要不是合作社,俺咋能找到恁好的活?”
   58岁的贫困户王留现和智障的老伴相依为命,常年在基地的育苗棚里打工。“合作社一月给俺3500元,这里是俺赖以生存的地方啊。”王留现说。
   “我们合作社正准备上物联网,到时可以用手机管理整个合作社扶贫基地。”杨立说,“盼望老少爷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记者 刘卫国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