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产业支柱铺就致富之路 ——鄄城县“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增收纪实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筑牢产业支柱铺就致富之路 ——鄄城县“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增收纪实

2018-05-23 14:50:30 来源:

“现在的日子好多了,都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要不然我们一家人真的没法过,相信以后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近日,鄄城县董口镇后宋楼村村民蔡秋平高兴地说。几年前,她不幸遭遇一场车祸,为了治病花掉12万多元,身体还落下了后遗症,再加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读书,一家人全靠她丈夫打工收入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她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村里建起“扶贫车间”后,她就被吸纳到这个车间务工,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鄄城县在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一条具有鄄城特色的扶贫新路线——村村建立“扶贫车间”,让一批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让贫困户“家门口”端起“金饭碗”。
   据介绍,目前,全县建成扶贫就业车间545个,覆盖了全县所有的行政村,直接吸纳和辐射带动就业670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27039人;2016年,全县通过“扶贫车间”脱贫13497人,占脱贫人口的34.7%。2017年,通过“扶贫车间“吸纳和辐射贫困人口1万多人,平均每月收入在1300元左右。
   “这个活也简单,一学就会。离家也近,工资按计件算,时间自由,工作、家庭两不误。”在彭楼镇向阳村“扶贫车间”,村民于秀立说。为了让“扶贫车间”发挥最大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吸纳贫困人口就业。鄄城县积极支持发制品、服装加工、户外家具等加工企业在村里设置外协加工点,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走出了一条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路子。
   在董口镇后宋楼村 “扶贫车间”,负责人宋爱华正忙着指挥着生产。她介绍说:“我们加工的这些人发都是出口国外,现在订单很多,有时都加工不出来,一些加工活都放下去了,辐射到周边多个村,有300多人。”她的车间主要从事人发加工,满足了村里留守妇女老人的不出家门就能挣钱的愿望。目前,她车间内用工5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2人。
   “自己是残疾人,知道残疾人生活得不易,能为贫困户、残疾人搭建一个‘就业舞台’,增加一份收入,心里觉得很踏实,也很高兴。”在箕山镇高屯村“扶贫车间”,车间负责人谭志祥说。谭志祥身患小儿麻痹症,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只身去了外地服装厂打工,一干就是10多年。他在打工过程中熟悉了裁剪、机缝、熨烫、成衣部件等服装加工全部工序的技能,还结识了很多朋友,为后来的创业积累了技术和人脉。现在厂里40多名工人,其中有10名残疾人,还有不少的贫困户。
   鄄城县还积极与外地的产业项目洽谈对接,重点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连庄村是个传统的优质小麦育种村,村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镇里在连庄村建立了2个“扶贫车间”,通过招商引资,将青岛大伟纺织公司引入本镇。目前,车间就业人数达32人,其中贫困户16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鄄城县建立就业“扶贫车间“,一方面能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留守妇女及部分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工资性”脱贫;另一方面也让村里获得了集体收入,增强了发展后劲。一个个 “扶贫车间”,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靠劳动致富,靠手艺吃饭,鄄城县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的扶贫就业车间里逐步脱贫致富。
  记者 张 品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