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天渐变暖,国花牡丹,即将盛开。值菏泽第二十三届国际牡丹花会莅临之际,撰小文话牡丹,以飨读者。
一、牡丹溯源
东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云:"芍药有二种,草与药,有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1】这条记载说明牡丹本无名,依芍药而称木芍药。在晋时已入中药。宋代学者郑樵《通志》云:"牡丹本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古亦无闻,至唐始著。"【2】隋朝有书曰《种植法》,共七十卷,没有记载牡丹之事。知隋朝前花药之中,无牡丹之名。到了唐代,牡丹作为名花开始著名。这些记载无不说明牡丹本无名,依芍药而称木芍药。在晋时已入中药。这种已经出名的牡丹生长在什么地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云:"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生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3】是说牡丹最初生长在秦岭之中,以褒谷斜道中尤多。在无人赏识之前,同荆棘一样被当时人作柴草燃烧。
古代药书《本草经》曰:"牡丹出巴郡"。【4】巴郡为秦置郡,今重庆市。是说古代重庆山区多野生牡丹。
宋人寇宗内《本草演义》云:"牡丹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牡丹不但在秦岭山中有,在东方的青州,淮南的滁州、和州也有。
宋初大型类书《太平御览·药部·牡丹》下载:"范子、计然曰:牡丹出汉中、河内,赤色者以善。"【5】范子指春秋末范蠡,计然即道家文子,二人为师徒关系。汉中指四川北部、秦岭之南;河内泛指山西及河南境内黄河之北。此语如果
【1】、晋·崔豹《古今注》,《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商务印书馆。
【2】、宋·郑樵《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3】、宋·欧阳修《牡丹谱》,中华书局,2011年9月。
【4】、王子寿《神农本草经》,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年。
【5】、《宋四大书·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6年版。
为范蠡所说,说明牡丹不但得名春秋末年,而且当时就已知道秦岭之南汉中和山西也产牡丹。
东晋谢灵运《谢康乐集》中云:"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东晋永嘉郡,即今温州市,反映出浙江温州地区有众多野生牡丹。《游名山记》云:"泉山多牡丹。"泉山一般指福建福州市一带之山,说明闽南也有野生牡丹。
宋元佑中(1090年),河南阳翟县人孟三郎于山中挖得红牡丹一株,宰相文彦博栽于家中。说明河南嵩山山区也有野生牡丹。
北宋文学家苏颂《四声本草》载:"牡丹出合州者佳。出和州、宣州并良。白者补,赤者利。"
汉中剑南也有牡丹: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苏恭曰:"牡丹生汉中剑南,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园缘,冬实赤色,凌冬不凋"云云。【6】
甘肃固原也有牡丹:唐李商隐(812-858)有诗《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可证回中有牡丹。回中,秦代宫室名,在甘肃固原。时李商隐随岳父王茂之任幕僚,见牡丹,故为诗。
江西庐山也有牡丹:晚唐诗人李咸通有牡丹诗二首传世,写的是庐山东林寺的牡丹。
以上可知,宋唐之前,野生牡丹在大江南北的大部山区多有生长。
二、牡丹进京、入城
牡丹进京入城始于隋炀帝。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皆仿效,于京城及大都市种植牡丹,以供观赏享乐。
1、隋朝东都洛阳牡丹:据明人董斯张《广博物志》记载,隋炀帝辟地二百亩,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种牡丹,花色以红、黄为贵。可知隋东都洛阳已开始植牡丹,而易州则有区域种植。
2、唐都长安牡丹:唐开元年间翰林学士李肇撰《国史补》云:"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著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7】
唐人舒之舆撰《牡丹赋》,其序曰:"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
【6】、李时珍《本草纲目》,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
【7】、唐·李肇《唐国史补》,中国古典精华文库,第25页。
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天后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文水地处山区,多有野牡丹,是众香精舍的主人把它植于家中。武则天见宫中御苑无牡丹或花质不雅,故移文水牡丹于御园。以上所记,可知长安牡丹兴于武则天时。
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载:"隋炀帝时,始传牡丹。唐人亦曰木芍药。开元时,宫中及民间竟尚之,今品极多。"【8】知唐玄宗时,牡丹品种已非常多。
唐段成式《酉阳杂记》记载:(唐肃宗)"至德中(公元757年),太原总镇马仆,得红、紫二色牡丹,移入长安城中,尚京师奇花。"【9】
唐文人苏鹗著《杜阳杂编》记载,唐穆宗(823年)时,皇宫殿前大种牡丹,其中有千层牡丹一株,每逢花开香气袭人。
宋学者钱易《南郭新书》载:唐长安三月五日看牡丹,奔走车马。
晚唐诗人徐夤曾有咏牡丹诗十首传世,其中"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写出群众为花而惊动千家万户的真实场面。
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五代后唐庄宗在洛阳皇宫建临芳殿,殿前有牡丹千余本。可证唐朝廷宫中牡丹,虽经战乱,至五代时尚存。
3、五代南京牡丹:据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宫中广植牡丹。法眼禅师曾以牡丹花开花落暗喻李煜投降宋朝。
4、五代成都牡丹:《本草经》云:巴郡有牡丹,指野生入药牡丹。但成都似乎无家养观赏牡丹。据宋人黄休复《茆亭客话》记载,五代蜀王建自京洛及梁洋间移植牡丹。京指开封,洛指洛阳,梁洋无考。该书又云:"蜀王孟昹时,闻秦州董城寺院有红牡丹树,遂赂金帛令买之。掘土方丈,盛以木匣,历三千里至成都,植于宫中。
5、宋都开封牡丹: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洛阳牡丹好,国人争赴洛阳观花,但未有以牡丹为贡品进皇帝的先例。"濮州人(鄄城)李迪任西京留守,开始把牡丹花以贡品进真宗皇帝。"所贡只有姚黄、魏紫三四朵,花农用蜡封花蒂,使数日不
【8】、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年4月,第551页。
【9】、唐·段成式《酉阳杂记》,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185页。
落;用菜汁实笼中,籍覆上下,马奔跑而花不动摇。差洛阳府校尉一人,乘驿马,趁夜里天气凉爽,直奔开封。"又载:真宗天禧年间,于宜春殿大宴群臣,出牡丹百余盘,千叶者十余朵。皇帝把牡丹赐予亲王和宰相后,又给王文元和钱惟寅各一朵,以示宠爱。对所余之花,命中侍往部分大臣头上插花。不但反映出真宗皇帝特别喜爱牡丹,而示喻着宫中已栽有牡丹。【10】
宋真宗东封前夕,于皇家大内置宴,请东京留守陈尧叟、大内都巡检使马知节。三人戴牡丹花而行。忽命陈老叟去花,皇上自取头上之花为陈簪之。
寇准为宰相,真宗侍宴,亲赐异花曰:"寇准年少,正是戴花吃酒时。"反映出真宗皇帝欢喜牡丹和寇准的欢悦心情。
6、宋扬州牡丹:据王禹偁《芍药》诗并序记载:咸平六年(1003)扬州一寺院内植有牡丹数千株。
7、南宋都城杭州牡丹:公元1128年,金兵占中原,宋室南渡,定都杭州,京师牡丹大盛。追溯历史,杭州牡丹起于唐代白居易。
南宋人周密在《乾淳起居注》中记载,乾淳六年(1179)"孝宗皇帝请太上太后景园锦壁赏牡丹大花。景园三面浸坡,牡丹约千余丛,各有牙牌金字,上张碧油绢幕,又别剪好色样一千朵,安顿花架……。"可见杭州皇家园林牡丹之盛。
8、辽都牡丹:契丹族所建辽国,约与北宋同时,首都在今北京。皇宫内外已皆植牡丹。据《辽史·圣宗本纪》记载:统和五年(987)三月癸亥朔,圣宗皇帝奉长春宫赏花钓鱼,以牡丹偏赐近臣,观宴累归。此可见辽都牡丹之盛。
9、金都牡丹:1214年之前,金国首都在北京。金代文人有五首应皇帝命而吟赋的牡丹诗,反映出金代北京仍有牡丹。如钓鱼台牡丹,西溪牡丹,蓟门牡丹等。诗"胜游应再读,计日牡丹开"。就反映出金朝牡丹之盛。《宸垣识略》记载:每年牡丹花开时,金主必赏牡丹。金皇家牡丹基地在城南丰台一带。
10、元大都牡丹:元代金,成吉思汗自1215年攻占金燕京,到1264年忽必烈定都北京,至1368年元帝国灭亡的150年间,北京先是蒙贵族统治中心,后是皇家之大都。为美化环境,新主人在辽、金国种植牡丹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大都宫殿考》记载:"中为金殿,四外尽植牡丹百余本,高可五尺。"【11】《中国宫
【10】、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页。
【11】、朱偰《元大都宫殿图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5页。
苑园林史》记载:元大内"屏山台在仪天殿前,位于水中,种植着木芍药。"
元人姚燧《序牡丹》载:元世祖至元二年(1266),燕都故杨相大参宅中有牡丹,每株五尺,四朵花树。可知杨宅牡丹为多年牡丹。
11、明都北京牡丹: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金、元两朝牡丹花地上,又大植牡丹。
皇宫牡丹:据《明宫史》,钦安殿之东曰永寿殿,曰观花殿,植牡丹、芍药甚多。
张园牡丹:明惠安伯有花园,曰:张园牡丹,在嘉兴观西二里,达数百亩。明文人袁宏道在《袁郎中集》中即有牡丹诗,又有《张园看牡丹记》一篇,详记张园经营牡丹四十余年,花开五千多个平头之盛状。张昇,永乐昭皇后之弟,正统五年封,六代世袭,至明末方败落。
李园牡丹: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详细介绍了明代北京牡丹种植盛况。海淀南五里,武清侯李皇亲园,方十里……一望牡丹。清人吴邦庆《泽农吟稿》记载:明朝武清侯"引西山之水,蓄十里之泽,曰海淀,水居其中……堤傍倶植花果、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家国第一名园也"。武清侯系万历皇帝之母慈圣太后的父亲。万历帝即位,即封姥爷李伟为武清伯,不久进封侯。以后四代世袭,随明而亡。
皇家寺院牡丹:
明人李言恭《卧佛寺牡丹》,称卧佛寺牡丹"只疑天女散,绝胜洛阳栽。"同时人蒋一葵云:"卧佛多牡丹,盖中官(太监)所植,取以上贡者。
李言恭又云:"阜城门外二十五里,有嘉禧焉。土沃水肥,址高林深,到寺如到一城……牡丹多于薤,芍药蕃于草。"此寺在西山之下。这二处牡丹,多宫中管理皇家寺院的太监所植。
12、清代北京牡丹:清兵入关,定都北京,又在北京大种牡丹。
清乾隆朝人吴长元在《宸垣识略》记述北京牡丹园分布:畅春园在南海淀大河之北……园广十里……园中牡丹多异种,以绿蝴蝶为最,开时称花海。又云马氏园牡丹:在右安门外十里草桥……牡丹、芍药栽如篙麻。
圆明园牡丹:据《天下旧闻录》记载,圆明园牡丹始于康熙,乾隆初有牡丹数百株。
清宫牡丹:清皇室花苑在新华门之西,曰南花园。据清人高士其《金鏊退食笔记》记载,南花园自明代起就种花卉牡丹等,清承之,并加暖房,催牡丹冬天开花。
丰台牡丹园、草桥牡丹园是元明二代皇家盛种牡丹之地,清代皇家又于此经营。有祖氏园、廉公园,名花数万余株。京师号为第一,不断为宫廷输送牡丹。
三、家养牡丹
牡丹最先被人发现有药用价值,后来被移入家中种植,作为观赏。
宋人余仁中撰《顾虎头烈女传》记载,顾恺之曾画庭院中的牡丹,说明早在东晋时,显贵之家已有人栽有牡丹,被画家顾恺之以画记之。
唐《开元花木记》载,杨国忠家植牡丹超过皇家。
段式成《酉阳杂谈》记载,开元末年,郞官裴士淹奉使幽冀,在汾州众香寺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长安自家园中,成为天宝年间长安城里的一大景观。
刘禹锡歌吟牡丹诗五首,其中《浑侍中宅牡丹》、《唐郎中宅与诸公饮酒看牡丹》反映出小官员宅中也植牡丹。
中唐诗人元稹家有牡丹。白居易是元稹的好友,其诗《微之宅残牡丹》一首可证。
《酉阳杂俎》有诗,题为《牛尊师宅看牡丹》。牛指当朝显贵牛僧孺。
北宋学者钱易《洞微志》记载:中军都虞侯金治所居堂中植牡丹一本,著花三百朵,其色如血,谓之金含枝。一城以为殊异。北宋名相富弼在洛阳府宅花园植牡丹数百棵,尝与司马光、邵尧夫等人酒会于牡丹园中。又说,开花坊令狐楚宅牡丹最盛。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云:"魏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浦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所以卖魏氏。"魏家牡丹来自寿安山,即传之今时魏紫牡丹,渐由魏家培养成名花魏紫,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洛阳牡丹记》云:宋真宗朝宰相,"曹州人张齐贤,家居洛阳贤相坊,自青州以驼驰其种,遂传洛中。"【12】张齐贤家牡丹来自青州。张齐贤罢相后居洛阳家中,有人献红牡丹曰献朱红。欧氏记云出自寿安县(今河南宜阳)。
【12】、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商务印书馆,第8453-8457页。
南宋宰相陈与义晚年居湖州,家种牡丹,自赏自乐。自作《牡丹》诗云:"青
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反映北人南渡后,湖州有牡丹园的景象。
据明《盐城县志》,卞氏济之官居陕西,携红白两株牡丹归盐城东溟镇老家,现在被人称为"枯枝牡丹"。
明朱国桢《涌憧小品》记载,四川灌县青城山有牡丹树,树高十丈,花甲一周始作一花。永乐中,适当花开,蜀献王遣使视之,取花以回……。
据清《陈确集》,清初浙江海宁有牡丹,以侯家牡丹为佳。
据清初文人归庄《看牡丹记》记载,1660年前后,上海、昆山、太仓一带有牡丹园三十处。
据明末人张岱《陶庵梦忆》记载,"浙江天台县五圣祠前,有鹅黄牡丹,一株三千,其大如小斗,枝叶离枝,错出檐甃,三间满焉。"【13】
据王士祯《池北偶谈》记载,江苏高淳县花山有白牡丹,岁开数枝,种非人力,当为野生。
清人江纬云:"闻甘肃和州所出(牡丹)最佳,传者绝少,又不知何也。以上所集大多为牡丹进入富贵人家之园,成达官贵人观赏之花。
四、寺院牡丹
不但达官贵人喜养牡丹,寺院僧尼更善养牡丹。唐代寺院占地广大,经济富足,又是百姓游乐顶礼膜拜之所,故牡丹广植寺院、道观之中。唐末进士康骈撰《剧谈录》载:"京国花会之辰,尤以牡丹为上,治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可证寺观牡丹之盛。
河北柏乡县弥勒寺内有牡丹,不知植于何年。清乾隆赵州知州陈佳曾树保护牡丹碑,至今尚存。现在京广高速公路边尚立"汉牡丹"广告,意为寺中有汉代牡丹。
宋学者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长安慈恩寺元果院有牡丹,迟开半月。不但达官贵人看,百姓也同观。大和中(831),文宗皇帝驾幸此寺,观赏牡丹,久久不去。唐代诗人裴士淹诗曰:"长安少年惜残春,争认慈恩紫牡丹。"唐人贵红、紫牡丹,反映出大慈恩寺红、紫牡丹名气特大。
【13】、明·张岱《陶庵梦忆》,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7页。
兴唐寺牡丹:《酉阳杂俎》记载:长安兴唐寺有牡丹,其中一棵在元和年间(802-820),竟开花二千一百朵,花开八色。此牡丹当属嫁接牡丹。【14】
兴善寺牡丹:同上记:长安兴善寺牡丹,色绝佳。元和末(820),一枝花开合欢。
杭州开元寺牡丹:据范攎《云溪友议》记载,杭州开元寺有牡丹。是否为白居易所引进,尚考。
元稹在西京长安写有《西明寺牡丹诗》,可证长安西明寺也有牡丹。
李商隐有《僧院牡丹》诗传世,反映出唐代寺庙牡丹之盛。
宋代寺院牡丹:据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洛阳严福寺牡丹以玉板著名;潜溪寺牡丹以千叶绯花著名。洛阳白马寺牡丹、太原明双塔寺之牡丹已达三百年历史,共500棵。【15】
宋初文学家菏泽人王禹偁记载,公元1003年,王氏亲见扬州一寺院牡丹达数千本,繁艳可爱,即赋牡丹诗三首为颂。
杭州灵芝寺有牡丹,至清初,仍干高丈余,花蕊漫烂,开花数千朵。
另外,四川彭县金华寺有宋牡丹,明北京卧佛寺有牡丹百余亩,潭柘寺、极乐寺、嘉禧寺皆有牡丹。
吴长元《宸垣识略》载:顺治年,北京长椿寺牡丹高六、七尺,大十五围,时已百余年。峨眉山(晋)万年寺有牡丹百余棵。云南昆明西山华亭寺、昙华寺牡丹,皆为清初牡丹胜地。山西芮县永乐宫牡丹,甘肃临夏拱北清真寺牡丹,上海龙华寺有清纯平牡丹。以上所记,可见牡丹在寺院中栽植的盛况。
五、买卖牡丹
牡丹下山入京、入城、入寺、入达官贵人之家,花价渐贵,遂为商品。
白居易诗:"金钱买得牡丹开",可证牡丹已为商品。
《酉阳杂俎》记载,贞元中(795年),牡丹已贵。唐文人柳浑诗云:"进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唐代物价便宜,每斗米只需几十钱,一颗牡丹竟换千余斤小米。
【14】、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185页。
【15】、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商务印书馆,第8453-8457页。
据唐人康骈撰《剧谈录》记载,大慈恩寺浴堂院有牡丹两丛,每逢开时达五
六百朵。其中有殷红牡丹一窠,婆娑几及千朵,系高僧费20年功夫培育而成。此花被长安显贵看中,偷盗而去,留下黄金30两,茶叶三斤。可证牡丹稀有花种之昂贵。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魏紫花初开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船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其后破之,鬻其园。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寺僧耕之,以植桑麦。花传民家甚多。"【16】说明五代时看牡丹已公开收费。
据宋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载:"今牡丹岁益滋,而姚黄、魏紫一枝千钱,姚黄无卖者"。【17】花金虽然昂贵,但却已脱销。
宋学者邵伯温《闻见前録》云:"洛阳三月牡丹开,于花胜出作园囿,四方伎艺举集,都人仕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台池间,引满歌呼,人不复问其主人。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载花饮酒相乐。"故王平甫云:"风暄翠暮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
张邦基《陈州牡丹记》载:政和壬辰春(1112),陈州园户牛氏家牡丹忽开一枝,色如鹅雏而淡,其面一尺四寸,高尺许,约千叶,其本姚黄。而于葩英之。有金粉一晕缕之,其心紫蕊,亦金粉缕之,牛氏乃以缕金黄名之。……于门首遣人约止游人,人输千钱乃得入观。十日间,其家得数百千。此笔者亲见,这已不是花钱买牡丹,而是花钱观赏牡丹花。
孟元者《东京梦华录》云:北宋汴梁"是月季春,万花漫烂,牡丹、芍药……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拍,歌叫之声,清奇可听。"
辛弃疾诗云:"闻道名园春已过,千金还买暨家花。"是说盛花期后,牡丹特别金贵。
明谢肇淛《五杂俎》记云:"朝廷进御,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土窑中,四州以火逼之,故隆冬世界有牡丹花,计其功,本致数十金。"【18】这是说的冬日人工催花牡丹特别昂贵。
【16】、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商务印书馆,第8453-8457页。
【17】、宋·李文叔《洛阳名园记》,全文馆藏版,第34页。
【18】、明·谢肇淛《五杂俎》,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5月,第203页。
六、牡丹花师
牡丹一旦成为皇家、官家、寺院乃至民众的观赏之花,培植牡丹的花师亦应运而生。
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隋朝人诸葛颖精于数,能笔算出牡丹花开几朵。
郭橐驼:唐人,是著名牡丹栽培专家。他在其《种树种花》中特别写了种牡丹、嫁接牡丹、催花牡丹和插花牡丹等技术,为后来发展培植牡丹作出系统经验介绍。
宋单父:唐文学家柳宗元《龙城录》载:"洛阳人宋单父,字仲儒,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争斗,人亦不能知其术。上皇(唐明皇)召至骊山,植花为本,色泽各不同。赐千万两,内人呼为花师,亦幻也之绝艺也。"单父是隋、唐、宋时县名,即今单县。此人名宋单父,当是以祖居地或出生地为名,宋单父为今菏泽市单县人。
赵瑞波、菏泽城东北赵楼村人,明万历间人。赵为当地名医,曾于秦岭山中移植牡丹若干种,植于家中花园,增加了曹州牡丹品种。
王孜维,字念斋,号花邨。菏泽城北王黎庄人。生于乾隆之世,为当时种植牡丹著名花师。古今园中之"孜诵坊"松编牌坊,是王三百年前亲手编织,至今枝繁叶茂,为一独特风景。
赵玉田,菏泽市城北赵楼人,清乾隆间曹州著名花师。
赵俭,菏泽东北赵楼人,清乾隆间种牡丹花师。在牡丹"下广"中发明"合把子"法,流传至今。
赵孟俭,菏泽赵楼人,生于嘉靖二年。清道光年曹州著名花师,作《桑离园牡丹谱》。
曹继襄,清道光间菏泽绮园主人,撰有《绮园牡丹谱》一书。
王孜维,菏泽王黎庄人,曹州著名牡丹花师,松编能手。
王愈昌,古今园主人,清同治年曹州著名牡丹花师。
王宝贤,清光绪间曹州王黎庄人,著名花师,村北有十八亩花园,有400个牡丹品种,曾著《牡丹谱》一书,焚于文革中。今牡丹园中狮子等柏编,系王亲手编成。
王文德,现代著名花师,王黎庄人,在北海景山修植牡丹30余年,京人称之为牡丹王。
七、冬花牡丹
牡丹中有一种冬天开花的奇异牡丹。
两宋词人叶梦得作《减字木兰花·雪中赏牡丹》,这是宋代有牡丹冬开的记录。
南宋吴自牧《梦梁王》载:"牡丹有数种花样,有一种冬月开花。"
元人元好问牡丹词云:都城士女,年年十月,常记遇仙楼。记元正大四年十月之大都北京净明亭前牡丹开二花,来观者车马阗咽,酒樽为之一空的盛况,元好问赋《满庭芳》颂之。
据元人《广客谈》记载,吴逸豀家有牡丹一棵,于延佑丁巳(1317)年腊月开花,色彩现眼,时人未卜吉凶。又载,王秋涧作《十月牡丹》诗序中云:至顺(1330)年是岁冬十月,新侯腹地牡丹二本,并诗云:"散彩冰雪中,造物有深意。"
明文人陈继雷在《太平清话》中记载:赣州吕氏种植白牡丹,于洪武六年(1373)冬十月冰雪中盛开,状若玉盘盂照,光天风日。
这种冬天开花的牡丹,并不是一个品种,而是个别牡丹受到了地温、气候等各种外因的影响,而自然开放,非人工培育而成。2010年十一月,一场冬雪过后,气温忽然升高,菏泽市天香公园中就有一枝牡丹昂首于枯枝之上怒放,引来不断游人。人们出于对牡丹的喜爱,为能不断赏花,就发明了冬窑牡丹。
据明代顾禄《桐桥倚棹录》记载:宿州桐桥之西十余家皆有园数亩,为养花之地……严冬则置窑室,谓之开窑,昼夜炉火不断,专供碧桃、玉兰、水仙……五色牡丹,备士商衙署迎年之玩,俗呼为窑花。实为今日冬季之催花牡丹。【19】
据《明宫史》载:十二月,是月也,进暖阁,熏开牡丹等花。
现在催花牡丹已经十分普遍,菏泽花农能够用科技手段实现牡丹四季开花。这种人工育成的反季牡丹成本较高,非一般群众能够买的起。
另外,在自然界中,有一种非牡丹花师培育的反季节牡丹,冬日牡丹。这种反季节冬日牡丹成为小说《镜花缘》一书的楔子。
花师们为使牡丹更加华贵,早在唐朝就发明了嫁接牡丹。
【19】、明·顾禄《桐桥倚棹录》,中华书局,2008年6月,第95页。
唐《异人录》记载:张茂卿好事,园有一楼,四州列植奇花,接牡丹于椿树之捎,花盛开时,延宾客推窗观赏。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记载,洛阳人插花、看花、接花、种花、浇花、打剥、剪枝、养花、医花等风俗及方法,其中嫁接牡丹为详。【20】
八、牡丹花谱
随着达官贵人大兴牡丹之风,为牡丹为书作谱者不断涌现。
1、《洛阳牡丹谱》。
宋天圣年间(1023-1031),大学者欧阳修作花谱,记有牡丹40个品种。
元佑年间(1086-1093),丞相韩琦留守洛阳,命留台张子坚《续牡丹谱》,记有各种牡丹百余品。
2、庆历花品: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收录北宋人李述所撰《庆历花品》,介绍42中牡丹品种,其中大红品25种,淡花品17种。
3、《洛阳花谱》:宋张珣著。两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中记载,张珣继欧阳修之后撰《洛阳花谱》三卷凡一百一十九种,详叙花色、容状及得名之因,又访老圃,得种、接、养、护之法,各载于图后,最为详备。丞相韩玉汝为书作序,流传于世。
4、《陆游牡丹谱》:
南宋文人陆游曾在四川虁、严二州做官,不但以诗赞美天彭州牡丹之美,还专为彭州牡丹作谱,云:"牡丹在中州,洛阳第一;在蜀,天彭第一。"列谱天彭65种牡丹,其中对状元红等3种牡丹一一释名。
5、《亳州牡丹谱》:明人薛凤翔撰,共分四卷,包括本纪、本传、外传、别传、园林等等。
6、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作有《牡丹花圃》、《古亳州牡丹花品目》等,细述牡丹品类,花色及养殖方法。
7、《便民图纂》:明正德进士邝璠作,其中《牡丹》篇介绍牡丹来历、种植、医病,细讲催花法、养花法、接花法。
8、《曹南牡丹谱》:清康熙朝曹州学正苏毓眉著,是菏泽第一部介绍曹州牡
【20】、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商务印书馆,第8453-8457页。
丹的专著。
9、《牡丹种植谱》:清康熙人曹州郭如仪著,若干卷。
10、《曹州牡丹谱》:清乾隆举人曹州主讲余鹏年撰,其内容包涵前谱,实为第一部全面详尽介绍曹州牡丹之书。
11、《曹州桑篱园牡丹谱》:菏泽县桑篙园主赵孟俭著。
12、《绮园牡丹谱》:清道光年菏泽人晁继襄撰,详记城南绮园牡丹谱系,今失传。
13、《毛氏牡丹谱》:菏泽县东北毛胡同毛氏花园主人毛景瑞作,介绍了清末民初菏泽毛氏花园牡丹谱系。
14、《铁黎园牡丹谱》:菏泽赵楼乡铁黎寨赵守先作,介绍该园牡丹品种78种,牡丹250余株。
15、《新编曹州牡丹谱》:全国著名研究牡丹大家李宝光教授撰,集曹州古今牡丹之大成,为中国牡丹谱之最。
九、诗赋牡丹
1、诗歌颂牡丹:
第一个以诗颂牡丹,并把牡丹比作美人的是诗仙李白。天宝三年(744),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命酒后的李白赋诗三章,其词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量,沉香亭北依栏杆。"注者皆云"名花"指牡丹,"倾国"指杨贵妃。自李白之后,歌吟牡丹诗作达数千首之多,现检索名家名句录之。
直接点名讴歌牡丹的是大文豪韩愈,有《戏题牡丹》诗一首传世。
唐代文人刘禹锡吟牡丹诗五首,其中《牡丹》一诗最为著名:"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说芍药妖而无格,荷花静而少情,而牡丹是倾国之花,每到花开,京师长安人争相观赏,皆以看牡丹为荣。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十分喜欢牡丹,一生写出数十首牡丹诗,其名句是"绝代之西子,众芳唯牡丹。"
中唐诗人李商隐有五首咏牡丹诗传世。
中唐诗人吴融有咏长安牡丹四首传世,其中三首为寺院牡丹。
中唐女诗人鱼玄机有《卖残牡丹》七律一首传世。
晚唐诗人温庭筠牡丹诗有《七律牡丹》,《五律牡丹》,《七绝牡丹》,另有词颂牡丹《菩萨蛮》三首传世。
宋初文豪王禹偁一生创作牡丹诗无计,其中有《山僧雨中送牡丹》,《牡丹十六韵》传世。宋代诗人梅尧臣赞牡丹诗十余首,皆为佳作。宋代宰相文彦博与通辽范能仁多有牡丹诗常和,其中有五首传世。宋代名臣、书法家蔡襄作牡丹诗数十首,今有14首传世。宋代名相司马光喜牡丹,有七首牡丹诗传世。北宋进士徐积著书立说,其中有咏牡丹诗三首传世。北宋文豪苏东坡爱牡丹,一生写了很多牡丹诗,今有十余首传世。北宋文学家苏徹咏牡丹七首传世,并道出四川牡丹亦佳。北宋诗人黄庭坚咏牡丹诗五首传世。北宋僧人惠洪牡丹诗一首传世。北宋晁补之咏牡丹五首传世,诗称牡丹为"绝世之王"、"天香国色竟新奇"。北宋文学家晁冲之咏牡丹诗词二首传世。两宋文人葛胜仲有咏牡丹诗词一首传世。两宋词人叶梦得有写牡丹词二首传世。南宋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三首咏牡丹诗词传世。南宋诗人范成大以诗歌唱颂牡丹,流传千古,如《水晶球》,《泰安红》,《叠罗红》,《崇宁红》等个体牡丹,别开过去泛颂牡丹之风。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七首牡丹诗传世,称牡丹为天香。南宋才女朱淑真作牡丹诗二首,称牡丹为"花品名中占得王"。辛弃疾作牡丹诗七首传世。牡丹为诗人词客唱颂不尽的话题,至今依旧。
2、牡丹赋
自唐代起,为牡丹作赋者六人。
(1)、《牡丹赋》:唐文宗时兵部尚书李德裕作。李喜爱牡丹,见前人有诗有画而无赋牡丹者,特作一篇,开颂赋牡丹之先。
(2)、《牡丹赋》,唐文宗时刑部侍郎舒元舆作。舒与李德裕为同时人,其文辞喻意高于李作,并首称牡丹为国香。
(3)、《上苑牡丹赋并序》,宋仁宗朝翰林学士宋祁,见皇家御苑牡丹三种,一是双头并干,二是千叶一房,三是二花攒萼,附提甚大,葩正红,特作。
(4)、《季秋牡丹赋并序》:北宋书法家蔡襄,不但有牡丹诗传世,并作《季秋牡丹赋并序》,称牡丹为"天资"。
(5)、《熊耳山牡丹赋》:明人王在台游熊耳山古刹,听传说故事,感慨万千,作《熊耳山牡丹赋》,极赞牡丹之盛,洋洋千言。
(6)、《牡丹赋》,明代才子徐渭见同学滕仲敬有牡丹一丛,作《牡丹赋》一篇,极道牡丹为符鬼之花,堪为牡丹赋之佳作。
清诗人袁枚在《隋园全集》著有《牡丹说》一篇。
十、牡丹文记和牡丹故事
自唐以后,不但有文人作诗、作词、作赋来讴歌牡丹,还有人为牡丹作记。
1、《洛阳牡丹记》,宋人欧阳修撰。
2、《牡丹记》:北宋沈遘知杭州府,见牡丹盛开,作《牡丹记》包括牡丹传记,栽培、嫁接、养植、剥皮、医疗之术、古今歌咏牡丹诗赋,下至怪奇小说等,共十卷,堪为当时牡丹大典。苏东坡为之作序。
3、《洛阳贵尚录》(又名牡丹荣辱记):据南宋吴曾所撰《能改斋漫录》记载,该书为北宋邱道源撰写。时邱道源官居侍丞,特为洛阳牡丹著书十卷。
4、《洛阳牡丹记》:宋人周师厚写于元丰五年(1082)二月,对当时51种牡丹分别作了介绍。
5、《洛阳名园记》:苏门学士李廌作,反映当时洛阳牡丹名园盛况。
6、《洛阳名园记》:北宋后期文学家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撰,详细记载了洛阳19处名园,着重记述洛阳牡丹和牡丹花开的盛况。特别指出:"洛阳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凡园皆植牡丹,而独此曰花园子。"又云:"尺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凡城中赖花为生者,毕家于此。"
7、北宋进士王辟之撰《渑水燕谈录》,多处记载用硫磺杀牡丹虫,牡丹忌鱼骨、乌贼等养护牡丹的技术。
8、《越中牡丹花品序》,北宋末僧人仲殊撰,记述浙江人时尚牡丹,始于郡斋豪家名族、梵宇道观,并介绍了池台水榭,植之其间的状况。
9、《陈州牡丹记》:两宋学者张邦基撰,说陈州(今淮阳)牡丹面积胜过洛阳,"园户种花,动以顷计。"
10、南宋学者王楙撰《野客丛话》,详细介绍了牡丹发展史,批评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引证不确。
11、《唐重牡丹》,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作,以历史诗词摘句,反映唐人爱牡丹之风。
12、《牡丹记》:南宋人胡元慎撰,详细介绍四川牡丹的发展史,指出四川灌县大面山牡丹、青城山牡丹、彭州牡丹之盛。记述了蜀主孟昹从秦州三千里买一棵牡丹之事。
13、《玉海》:南宋王应麟撰,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其中《宫室》中详细记述北宋开国至真宗天圣中60年间,宫廷养植观赏牡丹的盛况。
14、《序牡丹》:元代文人姚遂作。该文详细记载了从1260-1290年间,笔者所见洛阳、西安、北京、邓州所见牡丹园品种状况,记述嵩山寺紫牡丹移自洛阳,后来,洛阳绝左紫牡丹。
15、《姚黄传》:元人李珮以牡丹王中王姚黄和王中后魏紫拟人化,写唐玄宗、杨贵妃、李白、安禄山同游沉香亭看牡丹的故事。
16、《亳州牡丹史》,明人薛凤翔撰;同时人夏之臣又作《评亳州牡丹》传世。
17、《群芳谱》,明万历人王象晋撰,重点介绍牡丹历史:先盛长安,后盛洛阳,再盛天彭的状况,又介绍169个牡丹品种,记载莳花技术:移植、分花、种花、接花、浇花、养花、卫花、变花、剪花、煎花等,实为明后期之牡丹大全。
18、《张园看牡丹记》,明万历人袁宏道撰,反映出北京张园牡丹十万株,经营四十年之况。
19、《瞻园牡丹文宴记》,清初人朱鹤龄作,描写了苏州文人观赏牡丹之状。
20、《牡丹富贵说》,《富贵花说》,民国时菏泽人毛同苌作,散文两篇,文辞优美,极颂牡丹之高雅富贵。
21、《铁梨寨赵氏花园》,民国曹州人赵世学撰,介绍了菏泽东北一带牡丹遍野的盛况。
22、《牡丹富贵说》,赵世学作,赞颂清末民国曹州牡丹之盛,并说牡丹是人们追求富贵之花。
23、《绮园牡丹谱序》,清道光年观城县教谕刘晓辉作,详记菏泽城南绮园牡丹之盛。
24、《曹州牡丹史话》、《牡丹人物志》、《国花大典》三本书,系中国牡丹研究大家李保光教授二十年来研究中国牡丹的丰硕成果,集中国牡丹研究之大成,堪为牡丹文化旷世之作。
牡丹故事:
古人种牡丹、赏牡丹、吟牡丹诗、赋牡丹词、作牡丹画、写牡丹文,又创作无数与牡丹有关的故事。
北宋文人高秉《事物纪原》云:武则天诏游后苑,百花倶开,独牡丹迟放。天后大怒,贬之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明人李汝珍以此记演义出《镜花缘》一部小说,使百花之王牡丹仙子成为该书之主人翁。
五代文人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就记载牡丹故事三则:一是兴庆宫沉香亭前的牡丹一日忽开,一日四色,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多变的故事。二是唐玄宗折牡丹花为杨贵妃醒酒。三是杨国忠家中牡丹盛过皇宫。
《秋翁遇仙记》的原型是秋先神话故事:是说宋朝苏州人秋先培植牡丹五十余年,花开百种,被歹徒破坏殆尽,又被牡丹花神复苏开花的故事。
北宋文人刘斧《青锁高议》记述了野鹿误闯皇宫衔牡丹的故事。
北宋文人王巩《闻见近闻》记载了赵匡胤观御苑牡丹,召幸嫔妃而不至,皇上亲折牡丹而簪于髻上。宫人掷牡丹于地,赵匡胤怒斩其臂以泄愤的故事。
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之《葛巾》,说曹州牡丹葛巾、玉版与洛阳书生常氏兄弟的爱情故事。又有《香玉》,说崂山下清宫白牡丹香玉与黄生的爱情故事。
《看花述异记》:清人王晫作。作者假托自己在沈园牡丹花丛夜遇历史上众多美女的离奇故事。
《牡丹花下死》:出自《古今闺媛逸事》,说福建林生与少女牡丹为苟合而死的故事。
《再生缘》:清乾隆女作家陈瑞生所作,说皇帝赏牡丹的弹词故事。
《吕洞宾三戏白牡丹》:清《今古奇观》篇,说吕洞宾与白牡丹仙子故事。
以牡丹为体裁的戏曲,渐见于元代。
据元曲选《录息簿》记载:元东平府生员高大秀有杂剧《黑旋风大闹牡丹亭》;元大都人赵明道有《韩湘子三赴牡丹亭》;大都人纪君祥有《韩湘子三度韩退之》,戏说湘子种异牡丹之事。睢舜臣有《莺莺牡丹记》,司子敬有《司牡丹借尸还魂》等剧目。
《盛明杂剧》收录明代戏曲家宪王朱有燉所做《风月牡丹仙》一剧,戏写欧阳修与牡丹仙子风流韵事。后来又有人编出戏剧《吕洞宾戏白牡丹》。
十一、画牡丹、雕牡丹
古往今来,有无数人为牡丹作画,成为传世瑰宝,又有无数雕刻大师,把牡丹花雕刻在石头、砖瓦、木板之上,形成一种独特的雕塑工艺,并在不断发扬光大。
(一)、画牡丹:自北朝以来,究竟有多少人画牡丹,又有多少人的牡丹画传世,实难考证,现就著名之画数典如下:
最先把牡丹画入绢帛的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顾用河边牡丹衬托洛神的美貌。宋人余仁中撰《顾虎头烈女传》,说顾恺之所画为园中的家养牡丹。
唐刘禹锡著《刘宾客佳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所绘牡丹极分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记载杨子华画牡丹事。这应是历史上所见第一个专画牡丹的画家。
唐代长安人边鸾,少攻丹青,善画牡丹,其代表作《牡丹图》、《牡丹白鹇图》、《牡丹孔雀图》,被宋代皇家御藏。
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唐代画家卢楞伽《六尊者画像》一件。画中有藤编花瓶上插一枝白牡丹,并开两朵,绿叶相扶,反映唐代寺院喜欢牡丹的真实情况。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段成式亲见卫公图有冯绍正《鸡图牡丹花》。
晚唐文人罗隐诗云:"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反映时人已把牡丹画入扇面,随时欣赏玩味。
晚唐宫廷画家滕昌佑,有大量作品传世,至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尚收藏其作品达65幅之多,其中九幅为牡丹画,以《牡丹睡鹅图》、《牡丹图》、《太平雀牡丹图》、《龟鹤牡丹图》、《湖石牡丹图》最为著名。
五代画家徐熙、王耕、于兢皆以善画牡丹名满当时。其中徐熙有传世牡丹图40幅,于兢有《写生牡丹折枝全本》传世,特别令人称道的是黄莹、黄居宝、黄居宷父子三人皆善画牡丹。黄莹有17幅牡丹图传世,黄居宝有4幅牡丹图传世。而黄居宷竟有46幅牡丹图传世,为宫廷收藏。王耕虽无作品传世,而时人于逖撰《闻异录》称,"王耕善画,而牡丹最佳"的赞美之词,可见其作品之多,才换得画牡丹之精。另有画师易之吉者,尚有《牡丹鹁鸪图》传世。
北宋画家崔白善画牡丹,有《湖石风牡丹图》,《牡丹戏猫图》传世。
北宋画家赵昌善写牡丹,宋徽宗皇宫收其《牡丹图》六幅,《牡丹鹁鸪图》二幅,《牡丹猫图》二幅,《牡丹锦鸡图》,《写生牡丹图》等作品。
南宋及金元明清千年间擅画牡丹者不可胜数。民国至今,画牡丹名家层出不穷,不再一一例举。
(二)、雕牡丹:由于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喻示这人间的富贵荣华,人们又把花雕刻在建筑石材,砖瓦和木头之上。这种雕花工艺究竟起于何代已很难考证。从目前出土的汉画像石及南北朝出土的画像石砖之中,没有发现牡丹雕塑。鉴于牡丹盛于唐代,应是唐人先把牡丹调入建材之上。但是,唐宋建筑物保留下来的极为罕见,而木头、砖瓦又易朽易损,故目前发现最多的是石雕牡丹。明清以后,石雕牡丹遍及难以数计的古建筑,现就有代表性的例举如下:
1、登封初祖庵石雕牡丹:位于河南登封少林寺西北五乳峰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庵内殿堂石柱上雕有凤凰、牡丹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2、晋城岱庙石雕牡丹:岱庙位于山西晋城县城西南13公里冶良村,庙内大齐殿,殿门板四周立頬、门额、门槛等均用青石雕花,有牡丹、宝相、荷花、化生童子等。构图严谨,刀法纯熟。该殿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金大定年间改建,明嘉靖年间重移。据专家考证,青石雕花出自宋人之手。
3、晋城东岳庙雕刻牡丹:位于山西晋城县东北18公里高都镇。创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大齐殿内板门四周立頬、门额、门槛等皆为石质,形制苍古,比例适度,上雕刻荷花、牡丹、童子等各种纹样,图案精细,刀法洗练,堪称金代佳作。
4、贾母碑边雕牡丹:位于河北省柏乡县驻驾铺村,碑高3.6米,宽1.04米,额作弧形,学雕双龙,中间篆有"贞洁贾母之碑"。碑面周边雕有牡丹图案花纹,是元代石刻牡丹的罕见之作。
5、荣恩坊石刻牡丹图案:位于河南浚县西25公里卫贤镇南大街,石结构建筑,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进士孟楠所建。石坊的两次间雕有天神下界,青竹牡丹、缘荷红等类图案,刻工精细。
6、百寿坊百狮坊透雕牡丹:在山东省单县城内。百寿坊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翰林朱叔琪妻子孔氏建造;百狮坊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文林郎张蒲妻朱氏建造。二坊均为十二米高,宽八米,四柱三间,正间单檐、次间重檐,竭山顶,全部石砌。二坊的横梁皆为透雕牡丹,花大数寸,层次分明,工艺精湛,堪为同期中国石雕牡丹之最。
7、砖雕牡丹: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多有砖雕牡丹。主要代表有二:○1元祐宫砖雕牡丹:位于湖北钟祥县城南元祐宫,宫门前的琼花壁,全用刻有琼花、牡丹纹样的琉璃分块烧成,设计精密,布局谨严,花、蓓、茎、叶疏密有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亳州关帝庙花戏楼砖雕牡丹。
十二、牡丹情
自隋唐以来,人与牡丹结下不解之情,称牡丹为花王,是情花,人离开牡丹会怀念无限。
1、美女牡丹
牡丹是花王,是仙女,不少牡丹以历史美人命名。
古曹州城(今菏泽)东北隅牡丹园一带,旧有花神庙,花神正是杨贵妃。以美女命名的牡丹品种有"杨贵妃一捻红、杨妃深醉、醉杨妃、醉玉环、杨妃绣球、太真晚妆、太真冠、醉后妃子、醉酒杨妃、杨妃春睡、杨妃出浴、杨妃捕翠,醉西施、香西施、睡西施、粉西施、西子、西施图,飞燕妆、飞燕红妆、方家飞燕妆、张家飞燕妆、马家飞燕妆,洛妃、洛妃妆、二乔,等。
2、牡丹为花王,有国色天香之称,又有倾国倾城之貌,故往往为青年传情之花。
宋靖康死难名臣何文缜填词《虞美人》云:"分香帕子柔蓝腻,欲去殷勤惠。重来约在牡丹时,只恐花枝相妒放开迟。别来尽闲桃李,日日阑干倚。催花无计问东风,梦作一双蝴蝶,绕芳丛。"
元代名伶珠帘秀唱词云:"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明冯梦龙《情经》之《花开》词云:"约情人,约定在花开时分。预把牡丹台、芍药栏整葺完成。等看那花发芽,便是奴交运。将近清明了,一个花蕊头儿也不见生。想去年花开此际将开也,近年怎么这等迟得很?"
《牡丹亭》,明戏曲家汤显祖作,虽为戏剧,然以牡丹为名,写男女爱情悲剧,影响深远。娄江女愈二娘因读此书,断肠而死;商小玲因演此剧悲伤而亡。
3、怀念牡丹
唐丞相裴度,先居长安,再居长庆,晚年居洛阳养病,凡居必种牡丹,临死前还到牡丹花前一饱眼福,含笑而去。
宋人王辟之撰《渑水燕谈录》记载:宋初宰相曹州人卢多逊一生爱牡丹,晚年因罪谪居海南岛,临死诗曰:"孤魂千里不归去,辜负洛阳满城花。"事传京师皇帝耳中,诏改葬洛阳。全其怀念牡丹之夙愿。【21】
十三、牡丹花会
把观赏牡丹作为盛会,古已有之。
1、官办《洛阳牡丹花会》:北宋张邦基在《墨庄漫谈》中记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宗皇帝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于梁栋柱拱,遥以筒贮水,簪花钉柱,举目皆花,这是典型的皇家牡丹盛会。
2、家中牡丹会:据《新唐书》记载,唐肃宗时兵部侍郎李进家中盛载牡丹,每逢花开,必邀贤贵举行牡丹花会,饮酒赏花,通宵达旦。
3、自发花会
唐诗人徐凝诗云:"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这是世人自觉观赏牡丹的盛会。宋四朝名相文彦博于元佑中从嵩山中得野牡丹一株,栽于家中。28年后,牡丹茂盛,鲜花盛开,文邀请同僚富弼、司马光、楚建中、刘几、劭尧夫等人齐聚牡丹花下,被誉为牡丹会。
宋人徐积诗曰:"姚家门巷车马填,墙头墙下人差看。"反映洛阳人不约而会,到姚家看牡丹之盛况,遂使姚黄牡丹名誉天下。
4、杭州牡丹花会:苏东坡为杭州知府沈遘《牡丹记》作序记载,熙宁五年(1072)三月二十三日,苏东坡和杭州太守沈遘及所属53名官员在吉祥寺观牡丹。寺中有牡丹花千余株,品愈百种。杭州市民纷纷云集该寺,达数万人之多,市民将牡丹编制的金盘彩蓝献给官员,府州皂吏都把牡丹花插在头上,让前来看花的百姓观看,赏花饮酒,皆醉。
5、曹州牡丹花会:新中国成立,菏泽县政府每年都于清明谷雨之时,举办菏泽牡丹展览会,爱花人往来参观者数十日不断,遂购买者亦不少。每次售出不下五六百株。于是乡政府遂又召开花主人缺补花色大会,无论某色不可丢失。自1992年以来,菏泽党委、政府年年举办大型国际牡丹花会,使曹州牡丹名满天下。随之,洛阳、常熟等地也连年举办花会,使牡丹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十四、牡丹是花王,国色天香,历有国花之称
1、牡丹是花王
世间花卉千万种,惟有牡丹称花王。晚唐诗人皮日休诗云"落尽残红始吐芳,
【21】、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页。
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皮日休不但称牡丹为花中之王,而且誉牡丹为人间第一香。
北宋政治改革家、文学家范仲淹,百忙之中赋诗颂牡丹多首传世,把牡丹比作花中之王,国色天香。诗云:"四边桃李不胜春,何况花王对玉宸,国色精明动韶景,天香旖旎飘芳尘。"
北宋诗人梅尧臣称牡丹"花中第一品,天上见应唯。"
北宋贤相韩琦有十余首牡丹诗传世,其中"国艳孤高岂自谋,寒香加力试栽培……花王观视风骚将,中的方应赏巨杯"之句,称牡丹为"国艳"、"花王"。
宋学者邵尧夫牡丹诗云:"牡丹花品冠群芳,何况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王禹偁称牡丹为"绝世花王","天香国色"。北宋国子监教授陆佃在《坤雅》中云: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两宋进士曹勋《庆清朝·牡丹》词称牡丹为花王,又称牡丹为国艳。
南宋史学家郑樵撰《通志》,其《昆虫草本》下云:"诸花皆用其名,唯牡丹言花,故谓之花王。"
南宋才女朱淑真咏牡丹称"花品名中占得王"。
明杂剧《风月牡丹仙》唱词称牡丹为"国色天香","花王"。
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群药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谓牡丹为花王,当芍药为花相。又引张元喜语:"牡丹乃天地之精,为群花之首。"
牡丹为国花之称始于明。明人袁中道诗云:"国花长作圃疏看,"言牡丹种植之多。闫尔梅云:"西直门外高粱桥西可三里,为极乐寺址,寺,天启初年(1621)犹未毁也。门外古柳,殿前古松,寺左国花堂牡丹。"可证在明末时,已公认牡丹为国花,并在北京极乐寺建有国花堂。
明末清初人朱鹤龄云:"牡丹,世称花王。"清初文人李渔诗云:"牡丹得王于群花。"
史学大师王国维诗:"牡丹终古是花王。"
2、牡丹是国色天香
古往今来把鲜花比作国色天香的惟有牡丹。《全唐诗》载中书舍人李正封牡丹诗,第一次把牡丹称为国色天香,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苏东坡《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怀古》诗云:"国色妖娆酒未酣,去年同赏寄僧檐。"
两宋文人董胜仲词云:"寄语国香雕栏里,好为人容。"其诗《木芍药》云:"玉镜太浅呈国香,沉香亭杯映朝曦,如画惟有上皇妃。"
宋人陶谷著《清异录》云:"时人张翊戏造《花经》,将百花以九品九命次第之,牡丹为一品九命"。
南宋人杨万里有咏牡丹诗七首传世,称牡丹为"天香","天上香"。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牡丹为"国色天香,高掩群芳。"
南宋文人曹冠牡丹词,赞牡丹云:"魏紫、姚黄凝晓露,国艳天然。"
南宋人吴文英词云牡丹:"带天香国艳,盖掩名姝。"
金人元好问词云牡丹:"天香国艳,梅菊背人羞。"
金人赵秉文诗:"天香护日迎朱辇,国色留春待翠华。"又云牡丹"犹是人间第一花。"
金人庞铸诗称牡丹为"国香"。
清归庄诗"国色应须六一记,天香定属魏姚家。"清文人褚人荻在《坚获补集》中称"牡丹世为花王,吟咏必须"天香国色"四字。唐人多用之,后人不再用,不知非四字不能称此花。"又载:张山封牡丹为花王……"咨尔牡丹,金枝玉叶,国色天香……"。
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蒋廷赐诗云:"国色当然及第家。"
清人成德乾诗云:"也有天姿曾识面,几多国色不知名。"
3、倾国倾城
宋初文豪王禹偁在《牡丹十六韵》中称牡丹"国色浑无对,天香亦不堪。"在《朱红牡丹》七绝中,又把牡丹比西施云:"应是吴宫歌舞罢,西施因醉误施朱。"
苏东坡《牡丹》诗云:"青丹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
两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词《杏花天·嘲牡丹》云:"若教解语应倾国,一个西施也得"。
清人樊增祥《海棠》诗云:名花果有倾城色,任是香也动人。
4、牡丹是奇花、宝花、富贵花。宋人宋咸诗曰:"宝花初爤欲连枝",是以牡丹为宝花。《牡丹记》谓牡丹为奇花,欧阳修说牡丹是最好花。
元人吴澄诗称牡丹为"天上人间富贵花。"
宋文人周敦颐《爱莲说》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清初文人归庄诗称牡丹"贫贱人看富贵花"。
5、姚黄牡丹王中王,魏紫牡丹花中妃
牡丹为花中之王。到北宋时,牡丹之中的上品花色姚黄确被誉为王中之王。
宋仁宗朝进士丘浚撰《牡丹荣辱志》云:花卉蕾芜于天地间,莫愈牡丹。……姚黄为王,名姚花以其王者,非可以中色,乐万乘之尊。故以王妃示上下等夷也。
据两宋学者邵伯温《闻见前录》记载,姚黄(牡丹)出(洛阳)邙山后白马坡下姚氏酒肆,水北诸寺间有之。岁不过数十枝,附中多取之以进(皇)上。
次曰魏花,出五代魏仁浦枢密院池中岛上。初出时,园吏得钱(后),以小舟载游人过往,他处未有也。姚黄自浓绿叶中出,微黄,花至千叶;魏花微红,叶少减,此二品皆以姓得名,特出诸花之上,故洛人以姚黄为王,魏花为妃。
北宋钱恩公说: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十五、曹州牡丹遍天下
(一)、曹州牡丹溯源
牡丹系木本灌木,本无名,因其花与草本芍药相似,故借名曰木芍药,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荒岭野坡和林间水际。按《禹贡》,菏泽乃河济之间古兖州、豫州、徐州之境,岗丘布野,林木茂盛,河渠纵横,湖河相连。其间生长大量野生牡丹是可以肯定的。有的历史学家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族是以花为图腾的氏族,其主要图腾应是牡丹花,而华夏氏族正生活在菏泽境内并在雷泽周围,与雷神氏结合,诞生了中华初祖伏羲氏。可以说菏泽野生牡丹应是自古有之。长期以来,牡丹只是以药材出现于药典,其他用途并无记载。南北朝时期,已有人工培育牡丹的记载。曹州著名牡丹花师、百岁老人赵锡山讲,世代相传,自明初移民曹州,本地就有牡丹,且唐代曹州的牡丹比洛阳还早。按赵老先生所言,笔者查阅史料,不见出处。但唐玄宗皇家御花园中的牡丹花师宋单父就是菏泽籍最早的花师。柳宗元《龙城录》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儒,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异千种,红白千色,人亦不能知其数。上皇召至骊山,植花为本,色样各不同。赐金千余两,内人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由此可知,唐玄宗骊山的御用花师宋单父能使牡丹变幻千种千色,为世间绝艺。凡种植牡丹专家皆知,对培育牡丹之术,非一人一时之功能成,须经几代人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方能熟练掌握牡丹变幻花色品种的栽培技术。宋单父应是种牡丹之世家,最少应有三四代人的植花经验,才造就出宋单父这样一代技术精湛的花师。宋单父虽是洛人,实为菏泽人。考单父二字,即古单父城,今单县是也。单父名单卷,为帝舜之师,是四千年前的一位部落领袖,长期生活在单县、曹县之间的孟诸泽周围。古人尊称有德行的男子为父,故单卷为单父。为纪念这位长者,称其故里为单父。秦汉置单父县,直到明洪武初年,作为地名之单父县,改称单县。单父之地名存在达3500年之久,且全国只有此一名一地。可以断定,宋单父的祖父辈一定是单父人,起名为单父,以不忘其本。考武则天为天后是655年,不久改洛阳为东都,高宗李治及武后常居之,洛阳植牡丹当从此时开始。单父县宋家迁居洛阳养花当在此时。至天宝年间宋单父为花师,最多是第四代,约100年。从665年洛阳称东都,至玄宗天宝年间,正好近一百年。这样间接可证,宋单父的曾祖在单父县就曾是种植牡丹的高手,被召至洛阳,后世皆称洛人。古人对籍贯记载并不严格,如李白,分明是西域人,客居四川,而《旧唐书》却记为是山东人,因曾客居济宁、单父之故;又如宋宰相张齐贤,《宋史》称其为曹州冤句人,而本人自称洛人,因其三岁时随父移居洛阳之故。宋单父之祖父辈以花师招聘洛阳的可能性大,由此可知,唐代的单县在当时就有人工种植的牡丹,且比洛阳略早。
作者:潘建荣
责编: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