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报告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菏泽市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报告

2010-01-20 13:47:05 来源:中国菏泽网

  

  关于菏泽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1月20日在菏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菏泽市财政局局长赵传山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菏泽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中共菏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四个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此基础上,全市财政预算任务圆满完成,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据统计,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605731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加上缴中央、省级税收,境内财政收入完成1019094万元,增长17.03%),完成调整预算的106.87%,增长19.98%;全市财政支出1410341万元,完成预算的110.74%,增长22.09%。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加税收返还118661万元、各项补助704122万元及上年结转收入等1005644万元,收入共计1611375万元;当年财政支出,加上解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200735万元,支出共计1611076万元。全市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299万元。

  

  2009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7831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41%,增长1.23%;市级财政支出178633万元,完成预算的111.93%,增长28.93%。当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加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169886万元,收入共计248205万元;当年市级财政支出,加上解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69555万元,支出共计248188万元。市级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17万元。

  

  2009年开发区地方财政收入3443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08%,增长25.1%;开发区财政支出44911万元,完成预算的119.69%,增长39.03%。当年开发区地方财政收入,加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14236万元,收入共计48674万元;当年开发区财政支出,加上解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3763万元,支出共计48674万元。开发区收支相抵,实现收支平衡。

  

  2009年,全市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214410万元,增长1.09%。其中市级收入26789万元,下降60.21%,主要是土地使用出让收入减收29327万元所致;开发区收入31994万元,增长255.17%。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238126万元,增长7.62%。其中市级基金支出25015万元,下降50.01%;开发区基金支出32339万元,增长162.34%。

  

  全市预算外资金收入48215万元,下降17.9%。其中市级收入27948万元,下降23.98%;开发区收入510万元,增长56.92%。全市预算外资金支出43925万元,下降25.97%。其中市级支出24260万元,下降36.81%;开发区支出504万元,增长81.29%。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大力支持下,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按照市委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培植财源,狠抓收入征管,严格依法理财,不断深化改革,强化资金监管,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一)财政收入规模再上新台阶。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市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同时国家先后出台增值税转型、提高出口退税率、取消收费项目等一系列结构性减免税费政策,财政收入形势异常严峻。面对困难局面,市政府和财税部门在收入精细化管理上求突破,先后出台《菏泽市煤炭综合开发企业财政收入征收监管办法》、《关于规范市区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市区车船税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等6个文件,进一步理顺了征管机制,提高了征管效率,有效促进了财政增收。组织专项财政收入检查,共查处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历年漏缴税款8722万元,煤炭开发企业漏缴税费2256.58万元。在各级财税部门不懈努力下,全市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达到60.57亿元,增长19.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8.52%,提高1.52个百分点。

  

  (二)支持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牢牢抓住中央和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在财政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全力支持经济加快发展。先后争取上级扩大内需资金4.9亿元、省调控资金14.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7亿元,足额落实地方配套,确保了扩大内需项目早实施、早见效。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和财政直接投入等方式,市级先后筹资7130万元支持“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和重点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认真落实《关于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建立企业贷款风险周转金,帮助中小企业维持正常运转。进一步加大支持城市建设力度,市级财政多方运筹资金9.1亿元,重点支持了牡丹园提升改造、赵王河公园、演武楼、城区道路改造、城市亮化、绿化工程等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美化了生活环境。

  

  (三)支持“三农”工作取得新成就。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支持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09年全市财政支农投入达到63.5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规模,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11亿元,增长13.5%。发放家电下乡补贴7544万元,增长2.5倍。发放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4920万元。发放农机购置补贴7200万元,增长1.25倍。在补贴政策强力带动下,农村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为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出台了《关于加强政策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检查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筹资6000万元,支持洙赵新河、东渔河等治理工程,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筹资6300万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帮助15万贫困人口逐步脱贫。

  

  (四)支持和谐社会建设推出新举措。近年来,中央、省围绕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都要求地方予以配套,2009年仅市本级就需要配套资金2.7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给财政支出造成极大压力。在收支矛盾突出、国库调度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各级财政部门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工资收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大力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全市社保和就业支出22.1亿元,增长19.4%。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900元提高到10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6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20元。在牡丹区、开发区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今后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补助55元。认真落实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等弱势群体救助政策,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4.1亿元,增长43.6%。把新农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80元,支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投入资金5054万元支持手足口病和甲型流感防治防控工作。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预防接种、农村改水改厕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全市教育支出32.4亿元,增长21%。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600元、400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05元和55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支持实施了国家助学金、政府助学金和生活费资助政策,切实解决因贫辍学问题。支持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教学仪器更新,有效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

  

  (五)财政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新提高。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有保有压”原则,根据综合财力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支出,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直预算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县区改革有序推进。继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所有招标采购项目均邀请采购单位、纪检监察、审计、义务监督员现场监督,有效防止违规操作现象发生。2009年全市共完成政府采购额4.2亿元,增长16%,节约资金5040万元,综合节约率12%。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改革,实现资产处置收入1578万元、产权交易5245万元。认真落实“省直管县”改革,曹县和鄄城县纳入改革试点县范围。组织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查处违纪资金135.62万元。

  

  各位代表,当前宏观经济出现回升向好,我市大项目建设势头迅猛,财政状况也逐步转好,但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仍存在不确定因素,我市工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财政增收难度很大。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地方财政配套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单位经费支出管理还不完善,有些企业还存在会计信息失真、偷税、漏税等问题,财经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2010年全市财政形势相当严峻,财政预算安排难度很大。支出方面,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形成的支出压力急剧向财政聚集,如民生政策扩大范围及提高配套标准、增加津贴补贴和考核晋级增资翘尾、加大“三农”投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支援四川灾区重建、扩大内需政策性配套、提高市属高校生均定额标准、政府债务进入偿还高峰期、落实财税扶持企业政策等都将大量增加财政支出。收入方面,增减收因素并存。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如增值税转型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产品出口退税率、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清理和取消多项行政性收费项目等都将导致财政减收。增收因素方面,一是我市一批工业服务业项目陆续投产,成为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二是煤矿陆续正式投产,将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由于煤炭生产、销售、价格等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税收情况无法准确预计。整体看2010年度财政增收形势不容乐观,财政收入增长将赶不上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此,我们必须精心运筹、科学应对。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结合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全市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大力支持“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着力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2010年全市主要经济预期指标,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安排70.26亿元,增长16%。收入加上级税收返还、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共165.35亿元,减上解支出、调出资金及结转下年支出等14.1亿元,全市可供安排支出的收入为151.25亿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全市财政支出相应安排151.25亿元,增长7.25%。以上全市预算安排是指导性的,各级预算经同级人大批准后,具体情况还会有所变化,我们将及时汇总,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2010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87888万元,增长12.22%。市级收入加上级税收返还、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共安排支出200363万元,增长12.16%。

  

  市开发区收入安排43048万元,增长25%。收入加上级税收返还、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共安排支出48245万元,增长7.4%。

  

  今年市级硬性支出增加很多,支出预算安排难度很大。市级支出安排坚持“三个倾斜”、实行“三个压缩”。“三个倾斜”:一是新增财力向中央、省出台的民生政策配套、三农、扩大内需、政策性贷款还本付息等法定性、政策性支出倾斜;二是新增财力向提高干部职工收入水平倾斜;三是新增财力向市委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倾斜。“三个压缩”:一是大力压缩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出国(境)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二是大力压缩已经过时、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支出项目;三是大力压缩部门(单位)自行设置的脱离实际、超过财力的非重点支出项目。具体支出安排情况如下:

  

  2010年市级当年财力共安排支出157865万元。

  

  (一)按照“保工资、保运转”的原则,市级共安排基本支出102982万元。其中:个人部分支出57347万元(其中预留增资资金3652万元),日常公用支出和汽车燃修、保险费4494万元,单位业务费和收费成本等专项支出26328万元,公路、交通、药检下划基数安排基本支出14813万元。

  

  (二)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安排各项重点支出54883万元。

  

  一是着力支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这方面安排资金17278万元。其中:安排5364万元,用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困难职工帮困、困难企业离休干部“两费”、建国前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补贴、建国前老工人生活及医疗补助、市属企业部分涉军人员生活救助等;安排1852万元,用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等;安排605万元,用于市级公立医院改善医疗条件;安排6647万元,用于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提高市级配套标准;安排2810万元,用于统筹社会抚养费支出、计划生育公益金、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

  

  二是着力支持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进一步加大对“四大基地一大产业”的投入。这方面安排资金5161万元。其中:安排4140万元,用于企业发展和改革、工业结构调整、企业上市扶持、外经贸发展、扩大内需项目配套等;安排150万元,用于兑现经济实绩考核奖励、东西结合加快发展等;安排200万元,用于对60强企业奖励;安排150万元,用于对金融部门奖励;安排521万元,用于服务业发展引导、供销社改革发展等。

  

  三是着力支持营造适宜创业、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城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方面安排资金4750万元,用于城区道路和市政设施维修养护、城市亮化、自来水管网维护、城市防汛、环城公园和赵王河公园管理、城市市容市貌整治等。

  

  另外,安排城市配套费支出4000万元和土地有偿使用支出3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着力支持加快推进农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这方面安排资金2823万元。其中:安排275万元,用于能繁母猪补贴、优质后备奶牛补贴等;安排1030万元,用于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产品质检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等;安排79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旱、人工气象减灾、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安排250万元,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平原绿化和林产品交易会等;安排478万元,用于“三支一扶”、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维护、少数民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五是着力支持实施“科教兴菏”、“文化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这方面安排资金13087万元。其中:安排4235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教学仪器购置、发展职业教育、贫困学生救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费配套、解决菏泽一中分校债务等;安排6525万元,用于菏泽学院建设贴息、筹建菏泽职业学院及债务贴息、高等教育励志奖学金及助学金配套、高校毕业生助学贷款及创业贷款贴息、市直高等和中等学校学生资助配套等;安排1198万元,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进步奖励、拔尖人才津贴、引进人才等,建立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安排350万元,用于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安排779万元,用于文化宣传、体育比赛奖励、参加省锦标赛和第22届省运动会等,促进文体事业发展。

  

  六是着力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的投入。这方面安排资金1350万元。其中:安排850万元,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污染源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安排500万元,用于节能减排等。

  

  七是着力支持“平安菏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的投入。这方面安排资金1673万元。其中:安排150万元,用于安全生产监管等;安排305万元,用于改善公检法办案装备和办公条件;安排798万元,用于消防基地建设、购置消防器材和三期消防特勤建设配套;安排320万元,用于社区工作人员补助,加快社区组织建设和提高管理能力;安排100万元,用于村级治安巡逻,改善农村治安环境,促进平安菏泽建设。

  

  另外,安排其他方面资金7061万元,用于大型会议、大型修缮购置、偿债准备金、支援四川灾区恢复重建等;安排预备费1700万元,用于预算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救济和其他不可预见支出。

  

  全市基金收入安排22.3亿元,收入加上级补助、上年结转等共安排支出28.18亿元。其中:市级基金收入安排41475万元,收入加上级补助、上年结转等共安排支出75632万元;开发区基金收入安排23429万元,收入加上级补助、上年结转等共安排支出23589万元。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2010年预算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围绕全市发展战略,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支持发展,狠抓增收节支,深入推进改革,切实加强管理,确保圆满完成预算任务。

  

  (一)坚持依法征管,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严格依法征收、规范管理,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强化收入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征收潜力,确保收入均衡足额入库。认真落实我市已经出台的各项加强税收征管的办法和措施,建立完善重点税源监控机制,依法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有效堵塞跑冒滴漏。按照“抓大不放小、以小补大”的原则,切实加强零散税收和纳税小户征管,积极推进社会综合治税,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手段,努力做到征足收齐。针对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组织开展一系列税收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偷漏税行为,确保应收尽收。

  

  (二)科学运筹资金,大力支持“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全市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突出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按照“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要求,灵活运用财税政策、财政资金等各种调控手段,以推进大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为主线,着力支持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石油和煤炭精深加工项目,着力支持粮食、棉花、木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支持生物制药、新能源、新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我市重点企业加快膨胀步伐,迅速做大做强。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综合运用预算内投入、争取上级支持、税收减免政策、财政奖励政策、融资平台筹资、信用担保等多种手段,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支持投资环境建设。全面推进“一费制”改革,彻底规范企业经营环境。充分利用政府融资、前期费用补助和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不断改善我市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实现产业发展与市场培育的“双轮”驱动。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和增加干部职工收入。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财政支出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增加干部职工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大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老有所养”。把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20元。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加快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二是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病有所医”。把新农合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00元。支持开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覆盖范围。继续支持实施妇幼保健等9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持实施疾病防控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三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城乡义务教育经费需要,支持实施贫困家庭学生救助政策,不断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四是大力支持就业工作,努力实现“劳有所得”。进一步增加对阳光培训、新型农村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扶持力度,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支持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千方百计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四)加大支农力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发放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狠抓责任落实,确保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大力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房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注重改革创新,着力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切实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建立健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把县区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实施公务卡改革,规范公务开支行为。深化国有资产经营改革,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采购。认真落实省直管县改革,着力理顺市、县财政分配体制。认真落实《市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债务风险。组织开展对扩大内需、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专项资金检查,确保各项民生资金配套到位、发放到位、使用到位,发挥出财政专项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六)狠抓作风建设,不断提升财政工作效能。认真开展岗位问责制,实现岗位问责全员覆盖、全岗覆盖。把问责制与考核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强化责任追究,做到奖优罚劣。强化为民服务观念,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提高人民群众对财政工作的满意度,使财政工作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根本要求。加强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廉政教育机制,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建设廉洁勤政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强化纪律观念,坚决贯彻落实市委的各项工作部署,认真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坚定信心,团结进取,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圆满完成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正强)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