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曹县苏集镇梁堂村党支部书记张荣柱
走进曹县苏集镇梁堂行政村村委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曹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等一块块先进奖牌,让人目不暇接。孰不知,在每块奖牌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心血和汗水,他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张荣柱。
1996年3月,部队复员的张荣柱临危受命,担任苏集镇梁堂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梁堂村整个班子处于瘫痪状态,村班子内部不团结,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差,对此群众意见很大。上任伊始,张荣柱就对村委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把有能力、事业心强、群众信得过的人充实到两委班子中来。在班子内部建章立制,实行村务、帐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利用村远程教育这个平台,定期对本村党员进行教育,增强了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
1996年的梁堂村集体经济空白,农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600元。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张荣柱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成员会议,在多方进行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村沙质土壤的特点,积极发动村民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业,并率先在自己6亩责任田里全部种上了芦笋。接着,他聘请专家定期对笋农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在种植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张荣柱还多方筹资7万多元和生产加工厂家联合在本村建立了芦笋收购站,使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把芦笋销售出去。当年,全村人均增收5000元,大大提高了群众种植芦笋的积极性。目前,全村种植芦笋面积700亩,仅此一项年产值可达到800万元,人均增收8000元。
为了开辟更多的增收渠道,2006年,张荣柱先后11次带领部分群众代表到河南、安徽等地参观学习双孢菇生产技术。双孢菇种植成本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大、经济效益可观,但有一定的风险。对此,张荣柱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代表会,请专家向群众讲解种植双孢菇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并发动村干部、青年民兵、退伍军人带头大搞立体种植,发展双孢菇生产。为打消群众的顾虑,提高群众规模种植的积极性,张荣柱又向群众承诺了多项便民服务,这让好多想干又不敢干的群众就像吃了颗定心丸,纷纷报名大搞双孢菇种植。在双孢菇大棚筹备和建设期间,为了节约经费,他还骑摩托车到济宁的鱼台、金乡等地联系业务。2006年6月,在张荣柱的带领下,由村里多方筹资400多万元,建起双孢菇大棚90个,占地850平方米,当年每个棚收入近6万元。
张荣柱不仅带领了本村群众种植双孢菇获得了成功,就连周边的一些兄弟县区也都相继种起了双孢菇,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7年底梁堂村发展双孢菇大棚300多个,户均一个棚,人均收入达到16000元。近两年,前来梁堂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张荣柱总是热情接待,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原料问题。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行情不景气,一些当地的食品加工厂不敢盲目收购,眼看着一棚棚的双孢菇销售不出去,群众经济上就要面临损失。张荣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带上10余箱包装好的双孢菇,到上海、济南等地的一些大超市进行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荣柱的不懈努力下,带去的产品最终以质量上乘受到了客户的青睐。当看着客户把一棚棚的双孢菇拉走,群众脸上露出了笑容时,张荣柱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梁堂村群众在张荣柱的带领下,靠种植芦笋、建双孢菇大棚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小康生活。为了改善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解决农村空心村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008年元月,张荣柱从北京设计院聘请专家,在本村规划设计了一处占地30亩的新农村建设住宅小区,计划建设高标准楼房10幢,每幢4层。现在一期工程二幢楼房已完工,48户村民已全部入住,二期工程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
"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干部,能为群众踏踏实实地办实事、办好事,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是真正称职的。"张荣柱如实说,如实做。这几年,他带领村委一班人迎难而上,完成了村电路改造,修建了柏油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组织青年民兵成立了治安巡逻队,全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和治安案件,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和谐、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他本人也先后被市、县表彰为"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通讯员 赵鲁亚 杨桂林)